续上集
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怀。
那时过年没有春晚,但春节却是个隆重的、有仪式感的节日,对孩子更是个大日子,因为孩子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放炮,看踩高跷、舞旱船、舞狮子,看花灯,猜灯谜……家里更是隆重,什么刷房子、打烟囱、擦玻璃、打扫卫生、给孩子做新衣新鞋、采购、炸糕、炸馓子、炸油饼、炸丸子、炸鱼、炸豆腐、蒸馒头、包饺子、煮肉、贴对联……数都数不过来,堆满了记忆。还是接着上一集,继续说吧……
熬年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有“去除、变易、交替”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除夕的庆祝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除夕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国际上也日益流行。
除夕,在中国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年俗活动,其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从晚饭(称为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可以吃到深夜,直到新旧岁交替。
我们小时候,除夕当然要熬夜啦!
那时候还没有春晚,各家各户也没有电视,三十晚上,各家都要吃团圆饭,北方人过年有个习俗,除夕子时必须吃饺子,饺子有‘’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所以各家各户,不过穷富,都要年夜包顿饺子,一般都是肉饺子,讲究些的人家还必须是纯肉饺子(民间称净肉饺子),一口一个肉蛋那种。同时还要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把几枚硬币洗干净、用开水消毒后包进去,说是谁吃着了,谁有福气,以后就能多挣钱。
晚上吃饺子,我心里默念:今年一定要多吃几个带钱的饺子。可是偏偏吃不上,有时吃的肚子都撑的装不下了,也没吃着一个带钱饺子。唉!这是啥命啊?
除了热腾腾的饺子,还有一桌饭菜。
那顿晚餐,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晚饭一般都是爸爸掌勺,他是我们家大厨。经过一下午的忙碌,你看餐桌上,有从北京捎回来香肠、肉肚,有午餐肉罐头、鱼罐头、水果罐头,有炸虾片、炒鸡蛋、炸花生米,咸鸡蛋、拌豆芽、糖拌心里美,有扒肉条、木须肉、炖鸡块、炸带鱼……,碗碟相迭,满满一桌子,那天的菜一定要有鸡肉和鱼肉,取“积余”之意,那时大家都穷怕了,盼望来年手里能有点积余。
除了饭菜,有时还有酒,甜甜的、冒着气泡的香槟酒。
好丰盛啊!
吃饭前,妈妈还要摆上供品,什么麻花、馓子、花式馒头、糖果、瓜子、花生等,焚上香,就开饭啦。
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