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乡愁》不知已给学生讲了多少遍,年轻时讲这首诗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从那一个个意象中去品读作者的故国之恋、家国之思。孩子们也爱读,结构简单,仿写也容易,可那新巧的构思,真挚的情感恐怕我们是模仿不来的。
而今已人到中年,经历了生离死别,再读诗作已是怅然难言的酸痛。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的亲人离别尚有相聚之盼,可那方矮矮的坟墓,却无情地将至亲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时,岁月,就是磨折人的,蹉跎的是时光,失去的,却是永远再也触碰不到的带着暖意的笑容。
诗人年轻时离家,再归故乡已是花甲之年,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乡愁》是思乡的愁,《春天,遂想起》更是这愁绪的漫溢。
《春天,遂想起》一开始就极美,站在基隆港头,想起了九岁的童年,那时的采桑,捉蜻蜓,那里有莲有菱有蟹有湖,有招展的酒旗,还有小杜、苏小小、西施、范蠡和乾隆,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美的,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清远淡雅气息,各种古典意象争诸笔端。诗人曾说:“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飞将军、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夸父逐日,荆轲刺秦。我恍然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在那美丽的江南诗人不仅度过了诗意的童年,而且也度过了青梅竹马、温婉多情的青年。那里有的是拂堤杨柳,寒月笼烟,还有美丽温婉的表妹。曾经和她们一起采莲剥菱,那些美好的时光使得诗人以为他会永远守在她们身旁,但是今天她们都已经离去,泛黄的照片依旧却回不去从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时光荏苒,现在诗人站在和大陆隔绝的基隆港头想到那些青梅竹马的表妹们,甜蜜的回忆瞬间转为淡淡的哀愁。由表妹们的老去想到母亲的离去。
“何处有我的母亲,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
这样平淡质朴的字句,不忍读下去,读下去就会想到那方矮矮坟墓里的母亲,故乡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里,母亲柔声的呼唤,有的是喊起床,有的是招呼吃饭,有的是唤我回家……
春天里,诗人想起的童年少年和中年,深切的体会到隔开他和故乡的并不是那三小时的路程,而是那流逝的时间和其他的因素,而我在他的这些诗句中,被打动的不光是浓烈的乡愁,深沉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份缠绕在心间,永远也剪不断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