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叫善良?有一个案例可能会让你对“善良”有一种新的认识。非常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一个小男孩看见沙滩上一只刚刚出生的小海龟在艰难爬行,想爬到海里去。这个小男孩很善良,不忍心看这只刚刚出生的小海龟那么艰难地爬,就捡起小海龟,把它扔到了海里。小男孩认为(我们也认为)他做了一件善事,但接下来的故事可能要改变我们的认知了:
离这个海滩不远的地方其实有无数的小海龟。在自然界,小海龟爬到大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危险:天敌军舰鸟会过来吃它们。所以,小海龟大规模爬向大海之前,都会派出一两只小海龟先爬向海里。如果它安全爬到了大海就会发出“我安全到达”的信号,让其他小海龟知道没有危险;如果小海龟们接不到这个信号,就意味着那只小海龟已经牺牲了,它们就会暂停向大海的迁徙,等一会儿再继续派出一只小海龟……直到连续几只小海龟都安全到达大海,它们才会大规模地开始向大海迁徙。
这个小男孩在无意中干了一件极坏的事情:让小海龟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这里是安全的”,所以,无数小海龟开始爬向大海的时候,成群的军舰鸟飞来把这些小海龟叼起来吃了。
小男孩的动机不能说不善良,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作了巨大的恶——善良导致的巨大的恶。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管窥效应”:善恶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道德问题,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它的关键在于,你是对局部的认知还是对整体的认知。
基于局部的“管窥认知”就可能导致恶,真正的善是基于对整体的认知的。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说法——妇人之仁。我们撇开这里明显带有的歧视女性的色彩不谈,来看看这种“不顾整体,只要局部”的爱。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上节课讲到的小海龟故事里那个小男孩的行为就是“妇人之仁”:他在无视整体的情况下做了一件善良的事情。而在“妇人之仁”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普遍的逻辑:既然“局部善良可能是整体之恶”,那么反过来“局部之恶也可能是整体的善”。
二、今日感悟:
1.学习学习再学习,刷新认知。
2.不为眼前利益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