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经》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读不懂,很多字不认识,不知道是啥意思;第二、知道了字面意思,也能把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却发现这句话平淡无奇,没啥意思;其三,貌似读懂了一些意思,但这对我有什么用呢?而且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忘掉了,又得再读一遍。
总结起来就是,读不懂,学不会,没收获。我最近发现一个“读易三步法”,或许能化解这个困局。
第一步、查字典,翻译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即使是认识的字,有时候也要查字典,因为有些字现在的用法和含义与易经那个时代已经不同了。通过查字典,了解这个字在易经时代是什么意思,怎么用的,有什么内涵。然后就是把卦辞、爻辞以及象辞、彖辞尽可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过程下来,你对原文的内涵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第二步、追本溯源,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对于某一具体的卦和爻来说,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卦辞和爻辞,他的取象依据是什么,在卦象上的依据是什么?这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反映爻际关系的承、乘、比、应,反映卦间关系的错卦、综卦以及以十二消息卦为基础的卦变理论,八经卦的常见取象等。
第三步、结合自身阅历,迁移发散。《易经》是要用一生来读的书,了解了基本理论后,就要把它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用来指导实践,这样一来,才能加深理解,灵活应用,有所助益。
特别要注意的是,易经时代的社会风貌、人际关系和现代社会已经很不一样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得到的结论,多有前提条件,不能生搬硬套。一旦死板了,就违背了《易经》的初衷,因为其中有一条就是“变易”,宇宙世间万物,无一不在,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