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罐头是只有在亲戚来看姥姥时才会有的稀罕物,而且往往都只能看却不能吃的,因为还要留着送给别人。所以,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我要买好多罐头吃。后来,我长大了,罐头也渐渐被走亲访友时的其他大件饮料所代替,我也很少见到罐头,更是不曾买过,但每遇见一次,总会想“这是我心心念念这么多年的罐头啊,我好想吃啊!”但直到昨天,我才吃到了这么多年的第一罐罐头,好甜,我一口气就把这一小瓶吃完了,吃的时候,我一直在笑,好满足。吃完后,我看着罐头瓶身,上面写着“茹果”,我在回味罐头的甜中回想,如果有如果的话,该多好!
不知不觉,不吃辣椒已经一月有余。同事们开玩笑说我是把辣椒当菜吃的人,我称之为“嗜辣”,每次身边人让我少吃点辣椒时,我就说,“怎么可能让我不吃辣椒?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可是,吃与不吃,真的就只是那一瞬间,之后都是一种习惯。以前吃辣,总带着一种放肆的味道;现在不吃辣椒,饭菜确实平淡得不能够再放肆了,但依然胃口大开。
为什么突然决定不吃辣了?刚开始身边的人都很好奇,并且不相信,总会有意无意去整点辣椒放我面前,然后拿着刚蒸出来的热馒头,夹着大师傅刚用热油泼出来的散发着我无比熟悉香气的辣椒,一边吃一边赞叹“简直是人间美味!”我怎么可能不吃辣椒呢?这么大的诱惑,我看着辣椒,它们也看着我,我们就只是看看。
现在,身边的同事确信我确实不吃辣椒了,很神奇,她们吃饭也不吃辣椒了。
我不吃辣椒说是起源于与小妹的一场打赌,倒不如说是我确实不想吃辣椒了。这个改变,并不是外在的说服催动,是内在的力量在坚持。我这两天总与小星星们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某天那个人自己醒来。”
可是,那一天是哪一天呢?难道我们要看着那个装睡的人一直装睡吗?他错过了这么多的美好以后还能经历吗?
今天共读《教育的目的》时,魏校说,看到好的东西,好的知识就想先存起来,等到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比如提前让小学生背诵《道德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最好的知识是当下恰好需要的,能与他的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的,否则,知识只是知识,即便他背了,他不理解,没有任何意义。
晚上去教室里听《星空微演讲》,我看到那些默默无声的学生活泼的一面,我看到平常吊儿郎当的学生沉思反思自己的一面,我看到平常不善言谈的学生在大家面前镇定地分享自己的“抑郁状”,我看到星空教室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学生。
人本就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动物,我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即便他们还只是孩子。所以每次想到这,我就总想撤回我对他们说的一些话,比如“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事实上,他们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我本身的复杂程度,所以,教育很难,面对的是一群看似很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生。
今天朋友圈都在刷《罗恩·克拉克谈从教之路,帮助学生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儿》,可是,于我而言,帮助学生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儿,我暂时体会不到他的美妙,每次要帮一个学生时,我都犹如大祸临头般手足无措,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学生会不会有什么预料之外的举措,比如暴力,自残等。帮助学生远远不止关乎一件事儿本身,帮助连接的是两个人。所以,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方法与对该学段学生的心理了解,是不能轻言帮助的。我们的好心有时候会给一个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伤害。
很多时候,那个装睡的人,不是不愿意醒来,是不知道该如何醒来。从舒适区走入学习区,看到学生背后的真正需要,然后再给予帮助,这才是真的帮助,是会被学生感激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