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和懂得的越多,反而越有一种感受在如影随形:知识储备的局限,限制了思维的路径。
这节课程揭示了这样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在日常沟通中,大多数沟通,自己表达的都是想法和推测,而并非内心真正的感受,这就使得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一种思维惯性当中,不以为然!
今天的学习正是要重新去构建一种新的沟通思维惯性,用真正的感受,去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达到本质上的交流目的~~~
01“想法”与“感受”的区别
1>“感受”是自己内心真正需求;
2>“想法”是自己的猜测和推断;
3>把“想法”当成“感受”会招致愤怒。意味着指责、下定义,评判,着急着想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例如:
“我觉你不为别人考虑”
“我觉得这不公平”
“我感觉我是无关紧要的”
这三个都是想法,而不是感受!感受是:我很难过、我感到孤独、痛苦、伤心……
02刻意练习
了解和觉察了自己真正的感受,就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然后去观察自己的需求,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提出一个可执行的要求!
03误区莫入
容易让人生气的想法:抛弃、攻击、背叛、责怪、 批评、羞辱、恐吓、遗忘、辜负、操纵、误解、疏忽、高人一等、有压力、贬低、拒绝、敲诈、抑制、威胁、欺骗、不受重视、被利用。
注意这些词前面都可以加一个“被”,而这样的表述词掺杂的就是想法,很容易招致对方的反弹和愤怒,因为这隐含着:指责、下定义评判,着急着想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04“感受—需求”练习
1>我不被重视——我感到失落,因为我需要认同;
2>我被忽视、被遗忘——我感到彷徨、无助,因为我需要关心;
3>我被欺骗、被利用——我感到害怕、伤心,因为我需要尊重和信任。
05感悟总结
要给大脑植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需要一个过程,反复练习和适应的过程,需要不断的通过调动大脑皮层和大脑前庭的作用,直到让基底核完全更新系统,从而形成全新的思维习性,构建有效的沟通方式,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达到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