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一词的本义为封邦建国,由天下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在邦国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在中国,相传封建之始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到了周朝封建制度逐渐,周武王第一次孟津会盟就有800家诸侯前来,等到周武王灭商和周公平乱后也有71家,例如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大功臣姜子牙被封在齐国等。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行政、经济、军事、人事等各全部权力,同时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中央王朝安全的责任。
按照封建的定义,其实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1912年推翻清朝共2000多年时间,中国各个朝代实行的社会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或君主专制制,并不是封建制。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和县的官员都由中央统一任命;汉初时则是兼而采之,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到了两汉,虽然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特别是发生七国之乱之后,中央朝廷对于封国就极其警惕,即使封国的官吏也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已经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已经基本没有领地,仅仅只有称号而已。
既然并没有采用封建制度,那么为什么一直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称为封建社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解释中寻找答案。
首先,封建除了本义之外,还可以进行引申。天下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可以看作是把特殊权利财富分封给特殊个人所拥有,在这里领地就是特殊权利财富,而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就是特殊个人。那么到了中央集权社会,虽然没有领地和分封,但是土地是被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掌握在手里的,而且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结构,土地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在中央集权社会土地就可以看成是特殊权利财富,地主阶级也可以看成是特殊个人,也就是说可以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封建。
其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其影响和传播极其广泛深远,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封建的解释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质来判断社会历史阶段的,即封建领主对土地的垄断,土地可以租借给农民耕种,农民对土地所有者的人身依附,以及上述情况可以被世袭继承等。用这种判读标准来看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商鞅变法起就已经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必须依附于地主,土地都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所以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最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来,封建这个词语的应用范围被扩大化了,它被更多地赋予了一个贬义、落后、腐朽,思想僵化代名词的作用。所有古代那些落后的陈旧的东西,例如包办婚姻、裹小脚、烧香拜佛、三从四德等等,都被称为封建思想、封建迷信,最后连社会制度也被称为封建社会,其实与封建一词的本来面目已经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