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改名“滴滴出行”并更换Logo,未来竞争中将不再注重补贴,而是更注重多元业务与规模化
9月9日,是滴滴打车APP上线三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滴滴打车”宣布更名为“滴滴出行”,同时启用全新品牌标识——一个扭转的桔色大写字母“D”。这意味着,滴滴从垂直“打车”工具升级为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对于更名和换标识的原因,滴滴解释说,“原有品牌标识具象化的出租车形象已经不能很好体现我们多元化的业务发展了。”
就在同一天,滴滴快的还宣布,已经结束新一轮总计30亿美元的融资。
在与对手Uber竞争日益激烈、烧钱补贴又不可持续的情况下,滴滴快的选择了与Uber迥异的战略——多元业务与大平台。滴滴快的总裁柳青表示,要利用规模效应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因为有更多的司机在这个平台上不需要靠补贴,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 更名换标**
** 成为一站式出行平台**
此次滴滴启用的全新品牌标识是一个扭转的桔色大写字母“D”,同时推出新版APP“滴滴出行”。
此前的滴滴打车APP中,出租车、专车、顺风车等各项业务线入口都在页面下方,新版本则将入口改在上方,变成导航形式。滴滴方面表示,这是为了便于将来增加新业务;未来,滴滴出行会根据用户行为,将其常用业务个性化显示;同时,顺风车车主能输入始发地、目的地,寻找顺路乘客。
此次更换的品牌标识被认为更准确地诠释了滴滴目前的业务及定位。滴滴相关负责人表示,滴滴已从单一的出租车打车软件,成为了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滴滴于2012年9月9日上线出租车叫车软件“滴滴打车”,并于2014年8月推出滴滴专车。很长一段时间,滴滴与快的打车展开了激烈的烧钱补贴大战。
今年2月,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姻”合并。合并后的滴滴快的步伐迈得更快,相继上线企业出行、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大巴业务,原有的滴滴打车APP也进化成为一个涵盖多种出行方式、拥有超过2亿用户的“超级APP”。
在9月7日举行的2015新网商峰会上,柳青透露了滴滴快的目前的业务量:出租车300万订单/天,专车(包括快车)400万订单/天,顺风车60万订单/天。企业用车5011家企业,滴滴代驾峰值50万订单/天,滴滴巴士500条线路(北京深圳)。未来可能:从出行延伸至生活O2O
成立三年的滴滴首次系统性地更换品牌标识,并通过新的标识将“出行”的大概念提出,可见围绕“一站式出行平台”构建移动出行生态,已经成为其战略发展方向。
“原有的‘滴滴打车’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出行类的‘超级APP’,更名‘滴滴出行’显然更名副其实。”有行业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正在搭建一套生态体系,在其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支持下,未来滴滴将成为一个移动出行的综合入口,一个生活O2O平台,“滴滴出行”这一“超级APP”将链接一切与出行相关的资源,满足多个应用场景需求。
** 行业变局**
补贴战熄火规模战打响
9日,滴滴快的还宣布,已结束新一轮总计30亿美元的融资。中投和平安都参与了此次投资。本轮融资完成后,滴滴快的将拥有近4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最高的现金储备。
公开资料显示,此轮融资后,滴滴快的已累计融资38.1亿美元。滴滴快的竞争对手Uber也于近日确认,Uber中国的融资正在进行中,已有12亿美元到账,Uber对于中国这个全球重要的市场,也是“寸土必争”。
滴滴快的和Uber的竞争战略也一直在变,已经不再专注于烧钱补贴。多位滴滴快的司机告诉记者,补贴比以前已经减少了很多。从此次更名中,可以看出滴滴快的选择了多元业务与大平台这个战略。柳青对此解释说:“这就是一个规模效应的问题。”对于多元化业务,柳青说:“我们提供一个全系列的解决方案,用大数据直接匹配,这样匹配的几率会高很多。”
柳青表示,大平台能实现每个乘客等待的时间更短,出行价格更低,因为有更多司机在平台上不需要靠补贴,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订单量也会更多,客户留存率会更高,能满足更多多样化的需求。“如果平台规模不够大的话,业务是不可持续的,用户体验也非常差。做出行平台,一定要靠规模,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