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给孩子们上了这样一节课。
黄国平,1987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2017年毕业于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学博士。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
在4月份黄博士的这篇致谢在网络上走红后,迅速捕捉到这篇热度很高的“网红”头条,将其应用于实际课程。之所以能够及时的用于课程,在此说明两点:
一是,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课程不是全部用于教,而是在于学生们的学,而是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从教走向学,是通过我们给予充满营养的土壤不断滋养学生,最后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品质和能力。正如,佐藤学在前几天分享的,他提出未来的人才需要八大素养:1.国际视野;2.创新能力;3.沟通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责任担当;6.解决问题的能力;7.学习能力;8.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机会侧重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当这条“网红”新闻出现时,它是多么珍贵的,恰好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料。包班制教学、主题式教学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可以灵活调整课程,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临时调整课程进度。这是我们的课程设置上非常大的优势。
二是,关注大事、捕捉新闻和时事热点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包班老师可以去选择更有益的、有时效的材料,拿来即用,并且这份时事材料比我们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去苦苦搜寻来的材料要有力量的多。植根于当下的、充斥在网络及人际交流中的有益的资源一旦被使用,会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学生的家庭、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会通过多次的交流将那份力量强化。就像是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一样,当在学校里讨论、家庭中也讨论、同学之间也在讨论时,这种艰苦求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像背景一样,铺设在这段时光里。关注新闻大事,除了新闻自身的时事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外,它还是植根于整体、宏观培养学生大局思维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从小学阶段开始配合小学的哲学教育,这将有利于孩子在漫长人生路上不断去询问幸福、追求幸福,保持身心健康。
说一下,这篇新闻的使用。
背景:4月18日晚上刷到这篇新闻后,我自己读下来都无限感慨、几处都在哽咽,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或许也会有所触动。同时,在我的学校上学的孩子家境都是不错的,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有的人为了上学会如此艰辛,不如将它作为“间接”经验,透过文字来感受一个顽强的人秉承着何种心态在克服困难。于是将它设置为浮窗,看了看自己的课表,临时将其放在下午第一节课程里。
准备:认真查询了这篇致谢以及黄国平本人的情况后,将这篇致谢打印出来,并且设置好问题,以备今日留作他们的思考作业。
课上:我们共读了这篇致谢的文字,当然有些词汇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是生涩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吸收这份精神。记得我重点强调了一句话“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为什么稀松平常还要争取,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资源占用,人们是不一样的。在篇尾,主人翁历尽艰辛,但心中坚守大义!回顾整篇,我们来思考是什么能够让黄博士有了后来的收获?点题,是他自己的坚持,是不断努力后获得的成功,一份成就感激励他,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只要自己的坚持和不放弃,才成就了所以,若说道谢最先要感谢的是:自己。
尾声:我给孩子们留了这样一份作业:
呈现:看到他们对于自己四年的求学,各自喜欢成长,我的内心是欣喜和激动的,看着他们可爱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自我的肯定,对他人的谢意。
首先读完黄博士的致谢后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人不能光依自己活下去,可以与别人一起成长”
“一个人只要有所努力,未来总会给他回报”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从小生活得很苦,但是他没有放弃,依然在努力学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努力学习”
“黄博士是一个温暖,把自己活成了光的人”
“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如果家庭不幸,我们也不能放弃努力。人间总有温情,总会有乐于助人(的人)。任何环境都不要放弃信念和理想。我们要珍惜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
“求学就像游泳,学习、奖状、将近成为了他的力量,最终他游到了大海,进入了社会。”
“人生有很多困难,不要退却,勇敢的面对它。”
“像他经济来源不易,但还坚持上学、学知识。我们来到了一个这么好的学校,而且经济上也允许,如果还喊苦喊累就不合理了,反倒应该更努力。”
“在人生的低谷里要抓住希望爬上去,像在岩壁上找到突起的石头再爬上去”
“有一个坚持的托,让自己变成强者”
“毅力帮助他走完了苦恼这一段路”
“坚持者胜,退缩者输。生活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你只有不放弃,你才能获得胜利”
他们的文字读起来是充满了斗志的,如雏鹰,就是要尝试、坚持,内心充满了势头的生长。
对于自己的致谢部分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部分全文呈现,每位同学展示部分。
这样的课程,从孩子的成果来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