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人评价或看待历史人物,不但看重这个人的功过,还很看重这个人最后的结局(下场)。
若是正面或者说正统派的人物,最后不得善终,如岳飞,人们就会扼腕叹息;若是反面或者说反派的人物,最后却得了善终,如秦桧,人们就会义愤填膺。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写史的人持此观点,读史的人亦同。
史书,既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功能,也承载着价值宣传的使命。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个人骂另一个人“不得好死”,就是受这种因果报应价值观的影响。
为什么骂他不得好死?
因为他干了坏事,干坏事就要有坏下场。
为什么不直接骂他干的坏事,却要拐着弯骂他的下场?
因为诅咒他的下场越悲惨,才越出气!
这是什么逻辑?
因为坏事既已发生,也就无可挽回,所以,让不得好死的下场着落在干坏事的人身上,才是大家的终极关切。
在国人的价值观里,活到寿终正寝,或者说临死得个善终,印证了这个人一生的善良功德,象征着笑到最后的人生圆满。
正是对这种圆满的追求,反过来,促使普通百姓自发地遵循着谨慎做事、忠厚待人、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