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岁朝清供》里写道:曾见一幅旧画, 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我没找到带有这两句诗的画,奉上一幅其他作品:
画梅的人很多,我心中觉得最好的是金农。
他反复描绘的梅花是冷逸的,绝无矫揉造作的病态,也没有落入寒冬绽放的品格俗套中,它们多是蓬勃生长的野梅,有着扑面而来的生命力。
公元 1687 年,金农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富庶家庭,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是“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有田又有房,还是江景房,一种富贵闲适之气扑面而来。
37 岁之前的金农,与江南名士交好,吟诗写字,生活无忧;37 岁之后,出门远游,三教九流广交朋友,生活窘迫。
金农生性洒脱,不重功名,但迫于家族压力,他经朋友举荐参加过一次应试。这本是个好机会,考试却因雍正驾崩而终止。在新皇帝乾隆眼中,科举出身的文人才是正统,举荐难以入世,最终,50 岁的金农只落得一场空欢喜。
仕途虽然失意,另两扇门却为金农打开了。
金农早年的隶书风格规整,笔划朴实,50 岁后尽显“怪相”,他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独创了被称为“漆书”的新书体。用笔方扁墨浓似漆,雅拙为趣,笔画之间一放一收极富力道,字形长扁适度一派天真烂漫。
特别是《临华山庙碑》,最能体现金农的书法魅力。放大后,看这磅礴的气韵,十分震撼。
《华山庙碑》是东汉刻有 22 行隶书字体的石碑,明代毁于地震。碑虽然被毁,幸好有原石拓本传世。30 岁左右时,金农得到一本珍贵拓本,在之后的 40 年间反复临摹,从未停止。
可以说,他每临仿一次华山碑总带着探索性的思考,西岳华山碑成了他书法变革的灵感契机。难怪他会说,“华山片石是吾师”。
落第之后,金农打开的另一扇门是绘画。
金农画过竹,画过梅,也画过马,最后以画僧佛为终。但无论画什么,他始终带着他独特的印记,并伴有几分洒脱。
公元 1763 年,77 岁的金农逝世,他以终身布衣的身份走完了潇洒又有些颠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