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软文,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软文,意思大致是说:真相有时候并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慢慢分析一下……。以下是逐段摘抄逐段拆解。
故事一:(出差外地,在好友家留宿。发现她有一个细心却唠叨的婆婆,她却与其相处甚好。
那天,我们在大排档吃了夜宵,肚皮溜圆地回家。好友拿出两盒鲜奶,递给我一盒。
刚要喝,她的婆婆忽然喊道:“赶紧吃点东西,不能空腹喝牛奶!”
我觉得她真是不可理喻,我们明明刚从外面吃东西回来呀!
好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悄悄做了个制止的手势,拿出一片面包,给我撕了一点,自己又撕下一点。
老太太看我们将半口面包塞进嘴里,喜滋滋地忙别的事去了。
“我们刚吃了那么多东西,根本不是空腹。你为什么不和她说呢?”我不满。
好友拍拍我,笑着说:“如果她能在这件小事上获得成就感,我们又何必告诉她真相呢?真相对她不重要,对我们也没意义,不过是半口面包的事。”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真相不重要”。
多年来,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坚持真理,如果你觉得对方错了,一定要指出来,帮助他改正,严是爱,松是害。)
以上是第一个证据故事,是为了证明:真相不重要,让对方高兴开心比让对方知道真相,更重要。大概是这个主题思想。
我想说的是:1、我不喜欢的论证方式,就是“以故事来论证”。理由之一——故事有真的有假的,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有些故事显然是杜撰虚拟的,拿想象出来的故事来推导我们真实生活的行为准则该如何如何……,这是不负责任的,更有可能是误导的。第二,就算故事不是杜撰,是真实的描述。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单单一个故事里面成立的生活经验,或者叫成功的生活经验,是难以推导出“普适性”“的——即让全部的人按此单个案例的成功经验以获得成功。结合到本案,你的婆婆和你的相处方式,你觉得不要告诉她真相按她的意思办,做一下吃面包那个动作就好了,可是,别人家的婆婆和媳妇,未必学得了你们婆媳之间的相处模式,即使学了也未必有相同的效果。第三,以上说的是逻辑上的,接下来就从心理学来拆解。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有生活片段或细节构成,如果你每一个细节,都按上述所说的“真相并不重要,让对方开心最重要”,好的,那习惯就会形成,习惯于“每一个地方先成全别人的感受,让别人先开心……”,那无数个细节里,你都那么小心翼翼的在乎别人的感受为先,这个“”自己“”,在哪儿?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哪怕很小的一件事都不放过(比如:吃过饭了,这么小的一件事都不敢去如实禀告,更大一点的事,还能怎样?),都要以对方的感受为先,这是一种病,一种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就有叫“情感饥渴症”的,由早期的不安全体验造成。第四点,继续从心理学来拆解。如果说,一个做婆婆的人,如果你告诉她真相“我们已经在外面吃过饭了……”,她如果听了这么小一件事情的真相而居然不高兴了,这个婆婆的心理,是健康的么?是一个中年妇女该有的心理年龄吗?如此心理娇气的一个人,而居然要顺着她的不健康心理模式滑下去,而不是从积极的角度帮她慢慢矫正和正视,这是对婆婆好呢还是不好呢?难道外面的世界,其他人都会像你一样有义务让着她哄着她吗?她是不是迟早要面对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活在笼子里?而不仅仅只跟你一个人打交道。
同时,自己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一点小事上,双方都不能坦露心怀真诚以待,万一有什么大事呢,我们更不敢坦露心怀真诚以待了吧,这比较起“略微有生活矛盾有生活真相说出的家庭”,更累吧。简言之,一个家庭,容许生活中有矛盾有分歧,接受不完美,比不容许有矛盾有分歧,要更真实、更轻松和更幸福!
下面是该软文为了论证“真相并不重要”所列举的故事之二,我们依然好好拆解。
(故事二:不久后,与另外一位朋友闲聊,说起公司流水线上的一件小事。
两位员工用同样的方式打包产品,老板每次经过都要说,哇,这看上去不够结实哦。
A总是一声不吭地加一条绳子,B则会长篇大论地向老板证明自己的包装多么科学多么结实。
B觉得A是个虚伪的马屁精,真正为公司着想的是自己。
可是不久,A升职了,B依然在流水线上。
半口面包与一条绳子本身并不重要,长辈、领导或朋友,纠结于不重要的半口面包或一条绳子,是出于对尊重的渴求。
他不关心你的肚子是否饱,包装是否结实,他关心的是当自己的话落地时,能否看到想要的效果。
如果你一味坚持那并不重要的真相,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失败。
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省下那半口面包或一条绳子重要,还是让一个人感受到尊重重要?
显然是后者。)
这第二个故事,引用的是企业里的事,来证明“真相并不重要”,尊重才是最重要。我很幸运,幸运的是我在企业从基层员工开始做起,做到目前的管理层。
在本案中,我觉得:
第一,正像我前面所说,我不能认同“用故事来论证”一个道理的普适性,因为这不具备“普适性”,在逻辑上不具备可推性,在故事的真假上也不具备可推性,前面已经说过,不赘述。第二,这个案例放在企业这个背景里,那么,这个行为,是不是对企业好,还是不好,由企业的目标说了算。企业最大的目标,是利润,因为它是经济组织。
好了,一个老板,对俩个员工用同样的方式在打包,老板每次经过都要说,哇,这看上去不够结实哦。
俩人分别做出不同的反应,一个是用嘴强调,自己打包是科学的合理的的。另一个是什么都不说,而再加上一个绳子。后面,文章就推导出,听话的下属得到提拔,理由是,他懂的尊重领导。
我无意于反对尊重的重要性。事实上,不仅仅是下属对领导,人和人之间都需要尊重,包括领导对下属,员工对员工……。
我反对的是:1、哪个逻辑或事实成立着——企业里只有听话的员工才是对领导尊重?或者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家里不太听话的儿子、老公、妻子……,因为不听话,所以他是不尊重你的?2、尊重老板的最好行为,是创造利润。而不仅仅是无条件服从。3、老板,也分不同类型。在某类老板底下的企业,无条件服从的人是会受到提拔。但,也有另一部分类型的老板,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发出不同的想法的人,重要的是“创造利润价值!即使你不是那么无条件服从,你仍是好员工仍会受到提拔。
所以,无条件服从的,就是好员工,这样的评判方法和标准,是一部分而已,并不能当成全部。
企业要的最大目标是利润,而不是听话,甚至是仅仅会说好话(伯噽、和珅)。而作为老板,优秀的老板自然是能容纳各种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人,所以,很少有老板会单一标准地认为,你听话的就是好员工。那样的老板和公司是危险的,大概率是做不强走不远的。
第三点是:其实这个故事的缺陷是,脱离实际的痕迹太明显。实际上,每个真实中的企业,有“”打包“”操作的规范流程和标准,用几根绳子、用什么辅助工具、怎么打……,都是有一套标准的!哪里可能在过程中,你可以自己想加一根绳子就加一根绳子这么随意的?再说了,增加绳子,其实就是增加成本,就是减少利润,一天有几万件打包一年就有几百万件……,成本的真实付出就是利润的真实减少……。项目经理,会答应吗?不会!如果仅仅老板路过说了一下,就多打一根,老板不在就不多打,那是更恶劣了。因为擅自改变操作流程和标准,应付检查。
打包,是个机械活,没有灵活机动的空间,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不像请客吃饭,可以是北方菜,也可以南方菜……。
所以,这个案例,从逻辑上,从企业事实上,都不具备可推性。杜撰性多一些。没有普适性。
结论:心理学,是一门讲究理论的学科,不是仅仅用一个故事就可以来论证一个道理的!
用讲故事来推论生活准则,这种推导的方法本身就不科学不严谨!所以,有的故事中的心灵鸡汤,是有问题的。
另外,真相重不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面对真相接受真相的容量和态度。大、小之间,不需要攀比,适合自己的,接受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