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流传了一个小视频,关于张泉宁老师教写作。我写作水平一般,平时也手残,写写文章,而且我在讲课的时候,也会使用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想要讲的比较吸引人,那就要讲得传神一点,课堂气氛也好一点。
视频中教的这种写法是比较高阶的描写方法,很多小说家都会用到,我一直对于细节描写都有一种莫名的无力感,感觉很难掌握,不太敢尝试。
这个视频,正好把其中方法给指出来,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尤其是其中的关于“代入角色,模拟动作”“慢动作,更多动词”这两个方法,的确受用匪浅。
我突发奇想,大宝最近在准备期末考试,好像他的看图作文水平一般,正好我可以辅导辅导,可以在他老妈面前显摆显摆,免得老说我对孩子的教育光说不练。
说干就干,趁着大宝复习完功课,就拉他过来,试试照着张老师的方法,依葫芦画瓢,把方法讲一遍,看看这小家伙能不能学到什么新东西。
一
随手翻开作业本,找到一幅野餐图,让他代入人物试试,看他能想到什么。
马上,效果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想到。
这不对啊,这个方法的确很棒,我觉得受益匪浅,这孩子竟然学不会,这不太合理。可能我这老爸平时太过严肃,让他有压力,看来我要缓和一下他的情绪;也有可能他去野餐的活动比较少,我要勾起他的回忆,看看她能不能想到一些新的词。
接下来,终于有了一些改变了,他开始投入去想象那个场景,终于憋出一个句子——“我想不出来”。
我瞬间石化了。
专家教的理论和我的孩子的能力出现了偏差,我到底应该相信谁?
通常我还是会相信专家的。
然而,张泉灵老师不是教育专家。
无可置疑,她可以是一个好的主持人,曾经在央视任职多年主持人,获奖无数,能说会到;她也可以是一个写文章的高手,毕竟北大才女,还是学语言专业,一般人比不了;她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家,现在是国内知识付费标杆——"得到APP"的高管。
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教育专家,也不是教学高手。
这让我想起,在培训界的老师一直有一种习惯,喜欢把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拿出来讲,美其名曰,让学员接受到很多第一手信息。这更像是一个传媒工作者,分享为主。
这也有点像学术探讨,或者叫学术汇报,也可以是产品发布,或者叫做成果展示,俗称“作秀”。
说到底,写作是一门技能,不是知识。知识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做到,而技能则需要学员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实现。
尤其是,“少年得到”面对的学员,是7-12岁的孩子,除了讲内容,还要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才是真的好。
但是很明显,12岁以前的孩子,能掌握这种写法的,应该不多。
二
既然这次教学尝试失败了,那么如果要让孩子把看图写作做的更好,应该怎么做呢?
1、增长体验
我记得以前有道作文题,主题是写一个2米的大高个上了公交车,让我们去描写那个场景。当时真没几个人能够写出什么出彩的文章来。
这里真正要突出的,是那个大高个头顶到了车顶盖,应该不太舒服,这时车上各个乘客的反应,才是出彩的地方。
为什么大家都写不出什么好作品呢?
那时广州的公交系统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那时候都是骑车上学。一年没坐几趟公交,经验就无从说起。再说了,广东人身材不算魁梧,能超过1米9的的人已经不多了,看到这种高人乘坐共公交车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如果没见过,那么根本不可能会想象得到,更不要说写出特点,写个毛线还差不多。
所谓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建立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正如北京的状元说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好的思维,来自大量的见闻,很多精英学校里的孩子,高考前已经去过超过10个国家了。而一般家庭的孩子,估计还没有出过省。
写来写去,就是身边的鸡毛蒜皮的事,想得高分,难了。
所以,要写好作文,先要增长见闻。
2,深入分析(演)
想要获得具体的感觉,就要代入角色,再拆解动作的过程。重点是,要对这种模仿的过程进行多次地体验,而且是越多越好。
就以拍蚊子为例,这里面拆分了很多细小的动作,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自己没有拆分过里面的动作,他拆不开。尤其是现在城市里卫生条件那么好,蚊子虫子很少见,更不要说去拍蚊子了。
多拍几次,才能够有所感想。
这里,除了真拍,还要假拍。呃,应该说是模拟“拍”这个过程
在演出方法里,现在也已经用到沉浸式表演的方法论。所谓沉浸式,就是先到拍摄现场,进入角色的场景,在哪个地方先生活几个月,让演员投入角色,直到进入分不清自我和角色,那就成功了。
当然,写作文不需要那么投入,但是如果想要传神,还是要把整个过程像放慢镜头一样在脑袋里过一遍。
呃,抱歉,现在的小孩也不知道什么是慢镜头,这也是要给他们补课的。
对于拆解动作,我有一个好方法,有点像《超级无敌关大闸》那样,那种游戏对于拆字和动作表演的训练很有帮助。
对于这个,我感觉比较深。以前在销售团队里,早会活跃气氛时,也会玩这种游戏,而我往往会是比较好的那个。难道是因为我比较手脚灵活一点?并不是。是我看过这个游戏里很多种动作,知道一些做的好方法,我也都记下来了。我之所以做的好,我不过是动作比别人多,可适用的场景更多而已。
我一直都认为,我不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只是模仿能力比大多数人都要好,仅此而已。
3、积累词汇。
写好文章,词汇要丰富。
比如写一个人在想这个动作,除了“想”这个动词,还可以用“思索”、“沉思”、“迟疑”、“犹豫”等等,还有很多,这样写下来,可以显得文章很多样,而不那么单调。
那么这些词汇量怎么来呢?肯定是要多读多说,这跟练演讲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并不是他不敢讲,更主要是因为他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不知道该讲什么。
现在很多培训师也有这种问题,除了会表演,找PPT念以外,就啥也不懂了。学员一旦提出问题,就回答不了了。
为什么呢?
因为肚子里储备的内容不够。
结果,有的老师怪学员刁钻,也可能觉得要学一些技巧。
实际上,他们总是在回避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多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案例库
至于提升词汇量的方法,我也只有笨办法,多看、多写,没有捷径。我一直认为我哥的写作比我好多了,他跟我的差别,不过也就是他把金庸、古龙、温瑞安,还有其他作家的小说都看过几遍了,而我只看过区区两三部而已。
三
好了,方法讲完了。
知道了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找到差距,发现问题。
张老师这些写作方法挺好的,也能使用,但是问题出在哪里?
她教的对象是错的。
因为写作作为一门技能,跟游泳、骑车一样,不能靠听讲、看别人做就能学会,还要训练。
1-6年级的孩子应该是跟不上这种方法的。
估计就是所谓的对牛弹琴了吧。
当然,这可能是精英教育的方法,对于我这种土鳖家庭来说,估计是没机会学了,也体会不到这些天才娃娃的能力。我们这种平凡人,只好还是让孩子在公立学校里好好练好基本功,以后能考上大学,就烧高香了。
四
说了那么多,我并不反对这个方法,可为什么会这么反感呢?
在我个人来说,对于文章写得好的人,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羡慕嫉妒恨”。
但是动不动拿这些方法出来,打着教学的方法来显摆,那就不对了。有的学生可能想学,但是他们可能永远都学不会这种高阶的写法,越尝试,越失败,这就是碰壁的感觉。失败多了,结果只会让这些孩子产生绝望,最后放弃努力。
这也是在贩卖焦虑。
与其显摆,不如做一些真正有用的工作,教一些学生学得会的、更基础的方法。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到底是在割韭菜,还是在造福社会,都看得到,感觉得到。
Ps:也感谢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即使他们面对的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仍然每天不辞劳苦耐心地教导。这周是考试周,老师们的压力也特别大,在这里向广大的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