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仗原先是过年、婚丧嫁娶、开业乔迁必备利器,而现在在大都市已经基本绝迹。早些年自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还可以销售和燃放,后来缩减到年三十到正月初七,而近几年管理愈加严格,甚至明确禁止燃放。据说是为减少雾霾,为让空气干净些。
童年至少年的记忆里,过年炮仗是必需品。那时候作业不多,寒暑假可以自由自在的东游西逛。过年的时候会有三两块的压岁钱,虽然舍不得用,但炮仗还是要买一些的。譬如挂鞭,多是100响、200响的,最多500响,不会有后来可以看到的数千响甚至上万响。买挂100响的,必定不会一次噼里啪啦地全点掉,而是拆开,变成零碎,小心地用防潮纸包着放到盒子里,每次也就是点个10余响。每次放这些小挂鞭也都要玩出花样,比如用土埋起来,只露出捻子;比如在厚冰上钻个孔塞进去;比如拿在手上点燃扔到某个胆子小的人脚下看他跳起来。年三十晚上是要守夜的,到新年交界的时候父亲就会取早已备好的200响挂鞭,带着我们一起到外面燃放。同时响起的还有整个世界的炮仗,但是没有烟花。
有一种青蛙炮,是包裹火药的纸筒折叠,外表翠绿。点燃后除了有响声,还能响一次就跳一下,能够跳5、6、次,颇受欢迎,价格似乎是5分钱一个。童年时代买炮仗是件大事,但没有大人领着,都是三五个小伙伴约好了一起去小卖部。小卖部的老板也是熟人,看一大群孩子来了必定是眉开眼笑地让大家自己挑。如果数量上能够超过他的预期目标,还会塞给每个孩子一粒水果糖,——也有大白兔,但老板绝对是不会免费给你的。通常一起买炮仗孩子都会严卡预算,出了小店含着水果糖互相验看,花色和数量采购最多的必然能得到艳羡的目光。后面几天,其他孩子也都会主动去找他一起放炮,或者用家里偷出来的零食和他交换一些。
后来有了魔术弹,一般是20发,愈受欢迎。晚上可以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和绽放。很多男孩子也喜欢,并且找到了新玩法,就是到旷野里,离个四五十米远,面对面点燃对射、躲闪。那年冬天,一个伙伴买了新滑雪衣,内胆是雪白的弹力絮,招招摇摇的穿着不肯脱。在一次对射玩耍中了一弹,新衣服烧了个窟窿。我们陪着他回家,共同享受了一顿臭骂。然后他被禁足好几天。再遇见,说挨了一顿笤帚疙瘩,滑雪衣上补了个大补丁。此后,对射游戏被绝对禁止。
前些年炮仗最热烈的时候从新年到来到次日早上都是震耳欲聋的“噼啪”,硝烟满城。禁令颁布后动静小了,但年味也跟着清淡起来。G20在杭州举办是2016年,之前半年就开始环境整治。到峰会结束,杭州都是清清爽爽,唯一例外的是那晚,西湖上空烟花璀璨绽放,伴随的也有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