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人们再次被一档相亲节目刷新了三观,中国的父母挑选儿媳的标准离不开“三从四德”,角色必备“家庭保姆”和“生育机器”的技能,甚至有不少男生在节目中提出喜欢成熟的女生,可以照顾自己;而女生家庭最关心的往往是男生家庭的财务状况。
显然,我们已经看不懂这档节目想要传达的三观。
仔细想想,我们厌恶的其实是我们赋予“相亲”这种形式的刻板印象,厌恶的是把自己明码标价,“被滞销”、“清仓甩卖”的物化观念,并不是讨厌与人结识。
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喜欢交朋友的。
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只有同事和保持联系的三五好友啊!整天一起“抛头颅,洒热血”的逗比小伙伴,能看对眼,早在一起了,不会苦苦煎熬等个三年五载来和我们讨论相亲的话题。
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余,参加各种沙龙、旅行、健身,结交朋友那真的是极好的,对那些难以分身的人,相亲成了屈指可数的渠道之一,相遇本身就是种缘分。
不必再绞尽脑汁的一决高下,若你认为相亲不能成为婚姻的试金石,那把它当作缘分的试金石也未尝不可。
硬气小姐前两天去相了一次亲,然后重感冒了一周,卧床不起,差点儿就一命呜呼了。
刚过完 32 岁生日的她成了父母心中的“高危物品”,在多次好言相劝未果的情况下,二老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压力迫使她迈开了人生中妥协的第一步。
别对相亲这场游戏太抱有敌意
整个过程极为顺畅,简单来说就是,男女双方在一家餐馆见面,30 分钟下来除了硬气小姐发起的寒暄,多余一句话都没说。结账时服务员径直拿来两张纸,说:“你们是拼桌的吧?现金还是信用卡?”
是的,不带一点儿夸张的,真是从头到尾的默片,直接回到卓别林时代。
硬气小姐震惊了,随后就狂暴了。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是口眼歪斜了?还是臭名昭著?究竟是何种人神共愤的特质能让对方在相亲的场合中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急火攻心之下,硬气小姐妥妥地进了医院。康复后,她指天誓日地说,这是第一次,也绝对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相亲。
历史让“相亲”成为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
我试想了很多种可能,毕竟她既不丑,也丝毫不让人生厌。唯一的答案也许就是,碰上了比她还叛逆的对手。这太符合现实了,只是不知道如果换一个场合,他们会不会擦出火花。
突然好奇心骤起,搜索了一下相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从择婿习俗开始,有钱人家的爹要给女儿选驸马。后来打夏、商、周三朝起,朝廷设立了相关职位,专门负责“指婚”。再后来民间中小企业发展,私有制越来越吃香,媒人才大行其道帮人牵线搭桥。哦对了,后来叫媒婆,口碑也一落千丈。
现代人到了剩年难免心浮气躁,加上供货紧缺,行情参差不齐,这种方式就又卷土重来了。可相亲作为现代社会关系中最直接、最功利的一种。而不少人对它的看法是“清仓甩卖”,抗拒心理自然如影随形。
光说它本身,确实容易滋生尴尬。所有人都想在这关键的战役里赢得颜面。就算无缘牵手也不能掉价,要知道,最后谁看上谁,谁不同意,是关乎尊严和阶级的问题。没人愿意占下风,凭什么他没中意我?我还觉得他没权没势、一脸黑痣呢。美其名曰要门当户对,实际无非是想留足“我不差,不靠相亲也有市场”的证据。
“相亲”在有些人手里成了满足自信的手段
婚恋关系在宇宙中的特殊性就在于,不整齐划一,也没有绝对的规则可言。我有位年芳 28 的女性朋友,是个中特例。她生得一副陈妍希的甜美容貌,大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的宅男心头好。在跟周围抗争一败涂地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把相亲变成第二职业。不管什么样的对象在她眼中都被同化为冤大头,在趋之若鹜的追逐中化身炮灰。这些免费饭票们还不知道,自己一天前留下的电话,起床气还没散尽就被拉进了黑名单。
她从不认为相亲可以成功,换句话说,相亲不能满足婚姻需求,却可以完成自信配比。她在斗兽场中通过无数次漂亮的过肩摔撂倒的异性,就像我们积攒的信用卡点数一样,虽然总也派不上用场,但还能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数数来聊以自慰。
相亲变成了“相轻”
也许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就像“情感洁癖”、“精神洁癖”一样,也会有一种叫作“相处洁癖”的东西产生。在它的制约下,有人不能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被预先安排好的关系存在,哪怕这只是入场通道,也会影响全部的心情。
所以,相亲变成了“相轻”,甚至还要一决高下。
大家在周遭的催促声中被绑架至此,自愿也好,不甘也罢,已经都手无寸铁了。这个时候再用挑剔的眼光寻找瑕疵,或是游戏彼此,就真的过于刻薄了。
何必在萍水相逢的时候就戴上盔甲、还把对方妖魔化呢?无论什么形式的相遇,相处本身都高于一切。可以接受一见钟情的天马行空,就没有必要排斥媒妁之言的一板一眼。
就像很多人会把“婚姻”看成自己下半生的定心丸一样,把“相亲”当作缘分的试金石也无伤大雅吧?
以上内容来自判答的节目分享,欢迎关注判答的节目「判答讲情感故事:让所有人心动的情话!」
欢迎关注拾用Max微信号(shiyongmax),让知识更新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