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妈妈发烧了,去了医院验血、打吊瓶。医生没说具体是什么病,我用 ChatGTP 协助分析了一下,初步判断是急性细菌感染。
我回家探望,陪她聊了好一会儿。妈妈是个“话痨”,她的一切情绪、感受、观点、想法,全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像洪水一样倾泻。听她滔滔不绝地讲着,我反倒安心了,她还能讲,就说明精神还好、身体无碍,只需好好休养。
不过,从她说话的语气里,我明显感受到:她的气势,不如从前了。
以前妈妈对爸爸是强势掌控型。她对爸爸的每一个要求,总能提出“合理依据”,语气强硬,腰杆笔直。而现在,家中所有家务都由姐姐操持。妈妈曾试图用同样的方式对姐姐发号施令,却遭到拒绝。最终,她不得不放下身段,转为被动接受,成为家中不再主导的一方。
她跟我提起,自己不满意周六在饭店办的生日。她说:“感觉爸爸不在,身边少了一个人。”我理解她的失落,同时劝她:“爸爸去世,是他的福气。人走了,一切痛苦都结束了。而我们活着的人,还要面对无边无际的苦。”
这其实也是我常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
仔细想想,人世间一切的爱,说到底,很多时候其实是对自己的爱;一切的不舍,是担心自己失去;一切的无法接受,往往是不愿意改变习惯。
下午和一位朋友聊天,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我们回忆起若干年前,孩子们离开大连、去外地读大学时,那种纠结、不舍的感觉,说到底也是一种担忧,担心自己不再被需要,担心面对接下来的“空窗期”:那种空虚、不安、无力,才是真正难以承受的。
人总在关系中定位自己,一旦这些关系发生变化,我们便会迷失:我们到底是谁?我们还有没有价值?我们是不是还被需要?
于是,不管是孩子离家求学,还是亲人离世,每一次关系的松动,都会引发我们内在的空虚感。这种空虚,并非对他人的依赖,而是对自我的迷失。
所以真正需要面对的,是那个在变动中焦虑、在失去中不安的自己。
成长或许就是不断地失去、适应,再重新找到自己的过程。
也可能,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找自己。最起码,现在的我就在找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