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乡旅报告 巴芳
2019乡镇干部必读指导书:浙江A景区村庄创建
实战案例(三): 临安区 指南村
全国首本关于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A级景区村庄的案例集。精选浙江省最优秀的50个样板村,以山水型、历史型、双创型、融合型等4类村庄特色,总结每个样板村从发展理念、建设过程、创建路径、业态培育到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手把手教会如何创建“业新民富景美”的景区村。
【适合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及乡镇领导干部实务学习及参考,并且非常适合作为创建村的教材学习使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出版社、《乡旅报告》团队联合出版,官方权威精品保证。购买可私信。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遍地金黄的银杏落叶,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指南村的秋天,一扫秋意的萧瑟,不仅很美,还美得热烈缠绵。
从临安市区出发,沿 S205 省道青临线一路往山里行去,蜿蜒的公路顺势将人们引入大山的怀抱。道路两侧,一边是翡翠般的水库,一边是茁壮生长的绿色山林 ;在绿意的掩映下,摄影师们按下快门,将一塘塘碧水、依着山势的梯田几许、苍翠葱郁间的浩渺烟波,层林尽染后的缤纷艳丽,一一定格。
浓墨重彩 “红叶小镇”秋色无边
指南村俨然一处位于山顶的世外桃源。它位于临安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海拔 480 米,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村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干净得像是欧洲小镇,却也充满了宫崎骏画笔世界里浓郁的生活气息。
村子左右两侧分布着 470 余亩梯田,沿着山体盘桓而上,蔚为壮观却又绿得温柔,在缥缈缠绕的云雾里宛如飞天起舞时的袅娜衣带。村前占地约 15 亩的自然天池,恰似一方温润的璞玉,静静倒映着周边村屋参差的身影。村内数百株古木参天,每到秋天,这里绚丽多姿,层次分明的色彩美如油画,引得无数长枪短炮为之竞相折腰,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被户外圈称作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之一。
指南村境内有阔叶林古树群,两百余株参天古树,均为枫香、银杏、柳杉、麻栗、青柴、檀树等稀有树种,最长的树龄达 900 多年之久。到了秋天,几百株古枫银杏将村庄染成重彩油画,“指南秋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乡村秋景。
在指南村,时有城里人约三五好友远道而来,走在遍地黄叶的石径上,听踩到落叶时发出的沙沙响声,在大自然的抱慰里沐浴心灵。孩子们简单纯粹,在温暖的秋日尽情戏耍,忘记了时光。风乍起,银杏叶随风飘荡,多情地落在屋顶青瓦上,沉默的屋顶顿时便明媚了起来。当最后一丝夕阳余晖斜斜而至,勤劳的农妇挑着担子从田间地头急急赶回家,刚才还在天池水面上劳作的农夫此刻也已收起竹篙,驾着竹筏悠闲地向岸上划去,层层涟漪晕开了指南村白日里最后一道清丽的剪影。
生态创意 “红叶小镇”破茧成蝶
指南村地处高山,以往一直遵循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靠山吃山。几年前开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起农家乐,但进展速度缓慢。2015 年,指南村启动“红叶小镇”建设,指南村开始“破茧成蝶”,民宿数量从之前的 20 余家发展到现有的 44家,床位 700 余张,“遇见指南”等民宿受到各地游客的热捧。
为了成功打造“红叶小镇”,指南村痛下决心,坚决拆除那些遮挡古树景观的高层房子,村干部从党员家庭开始,逐家逐户沟通,获得了村民的理解,最终村民们自愿降层,这才有今天完美呈现的红叶古树风貌。而拆造之后的“红叶小镇”,果然不负众望,人气越来越旺,村民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倍。每逢节假日,民宿入住率高达 70% 以上,民宿生意红红火火。
为了增加游客黏性,指南村没有止步于美景留客,而是以生态观光为依托,吸引游客体验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如今,指南村“名声在外”,每到节假日,一天的游客接待量为 3000~4000 人。到了枫叶飘红的金秋时节,指南村每天游客接待量上万人。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摄影爱好者自发来到指南村,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良辰美景。
水、屋、树、文物、墓、姓、村,这“七古”赋予了指南村独特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村里通过一系列方式打造“红叶小镇”:
▲进行大路铺柏油路、小路铺石板、保留古道等道路硬化工作;
▲进行危房重建、外墙刷新、每户门前建花台的屋宅改造 ;
▲改变禽畜饲养方式,将畜类静养,将禽类转移至游客罕至的山区竹林 ;
▲建立严格的责任承包制,实施垃圾分类 ;
▲保护“七古”,建设观景平台等。
到目前为止,指南村已获得两个全国性称号 :
一是华东首个全景式“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一是中国摄影基地。
经过整体规划,指南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得以整合,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相互融合,“红叶小镇”的乡村再生成功打造了集风光摄影、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创意工作为一体的华东首个全景式“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