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制作一本书籍的成本是相对高昂的,因此人们往往惜墨如金,对书籍内容的质量要求很严格。而近现代以来,印刷和传播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每年出版的图书不计其数,图书市场也因此充斥着海量的垃圾书籍。读书的第一步,就是选对书,选好书,避免因为读垃圾书籍而浪费时间精力、污染心情和思想。
沙里淘金
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书目,只要自己产生了一点兴趣,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整理到专门的收藏夹中。记录时最好包含作者的名字,避免因为同名书籍误判。每隔一段时间对收藏夹内的书籍进行清理,可以去豆瓣和亚马逊上参考评价、进行试读,从而筛选出值得读的书目来。
看书评的时候注重看差评,看看认为此书不值得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阅读。一般而言豆瓣7分以上的书可以浏览速读,8分以上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精读,9分以上则是值得反复阅读精心研读的极品好书。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刚刚出版发行的图书,豆瓣上会存在组团刷分的现象,要仔细甄别。
顺藤摸瓜
如果你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好书,那么可以去看看作者写的其他书籍,很有可能也是符合你口味的好书;如果你喜欢某位作家,可以去浏览这位作家推崇的作家的图书,看看他的思想是如何被前人影响的。
追本溯源
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对书中所涉及的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可以阅读此书中提到的书籍和参考书目,也可以在豆瓣上浏览该图书页面下的推荐的相关书籍。如此,进行主题阅读,是对垂直领域的深挖。
指路明灯
对于我们不了解的领域,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推荐往往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可以在知乎上查找相关问题,也可以询问身边这个领域内的专业人员。不过注意专家推荐的图书不一定是适合初学者阅读的,要先找其中的入门读物来读。
志同道合、读书风格相似的朋友推荐的书往往也会符合你的口味,可以在豆瓣、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平台上发现这样的朋友。
很多人喜欢开书单,把高分读物和经典读物一股脑地推荐给别人,不过可能他自己也没有看完过自己开的书单,没读过一本书,是没有对这本书的发言权的。
关于经典
不是所有的经典都值得读。对于科普类、教科书和学术类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图书,先读入门读物,再读公认的最佳的教材的最新版为佳。因为学科发展是很迅速的,知识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许多研究成果过几年就会被推翻或者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学习物理学,学校的教材从来都不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如果想对这个领域做深入的研究,读经典著作是有助于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的。对于通识和一般性的学习,则没有必要去读了。
对于文学艺术类的图书,经典往往是具备不可复制性的。它们具备着作者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浓厚的时代烙印,这类经典的价值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的。不过阅读此类经典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原因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可以配合名家的解读一起食用。
很多书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以前读不懂的内容再读时豁然开朗,以前感受不深的内容再读时共鸣强烈。如果一本书你读不下去或者难以读懂,那就把它扔到一旁去吧,去读其他的书,过一段时间回过头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