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桃花源

      五柳先生著《桃花源记》,引天下无数“好游山泽者觅之”。但少忙人如吾者耳。课业加身,焉得闲时寻桃源?只好整日以题为伴,痴痴地望着“桃花源”插图罢了。可是小学时便有闲情适逸的我,总是要去寻那属于我的桃花源,纵使道阻且长。

        趁小学假期,在市郊寻一好去处吧。在心底深埋的忆境,凡是树木葱笼,清泉一泓处,乃上好之隐境,诚可谓桃花源。

      于是,足迹踏遍山河,不仅走遍了市内鸟语花香的公园,亦涉足省外。年方十三,祖国大好河山尽览。没错,路上可曾少过一眼“至清则无鱼”的清泉,亦或一座郁郁苍苍的森林,便是人间四月已尽的芳菲。也兀自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饱览,可是,焉得桃花源?

        元亮云: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到哪去寻“并怡然自乐自乐”之处呢?怀揣着对桃花源的渴盼,我只身来到中学。天遂人意,《桃花源记》终于亮在我眼前。噫,真智者也!寄寓于良辰美景之中,达意于桃源社会之外,桃花源,何必是桃花之源?

        垂死梦中惊坐起。

“现实中根本没有桃花源,那是作者虚构的。”这是老师的呐喊。桃花源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这是梁衡先生的参悟。我思忖,挣扎,重生。

        固然不存在那平旷土地、整齐田畦和景色至美、生活安乐的世界。但难道那里没有幸福希望吗?诚然,那样的大同社会精神不应永驻尔等心中吗?

        思绪在脑畔起舞,仿佛靖节先生沉吟酒时看那酒菊瓣飞散起舞。一个是看惯官场乌合之众、阿谀奉承的明世隐客,一个是初登学堂、半开半塞、渴望幸福的学海作舟者,通彻了。

        从前对陶诗困惑不解的我灵通了,桃花源不是有闲情的隐者即能涉足,亦不是好游山泽者能寻得的。因为它在真正拥有它的人的思潮里。如果一定要我寄托在现实,何尝不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一年那日,吾瑀瑀独行于校园。潇潇雨歇,信步至古木参天的校中树林。我无数次走进过比这里更加茂密的树林,但那些树太做作了,为成森林而成森林。这里每棵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互相依附者。生命,就是要靠自己践行----不然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眼前是空旷的芳草地,虽无落英缤纷,但谁说绿草要红花衬?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才为正道。桃花源中人,不也主宰着独立的个体,呈示着独样的人生吗?蓦然回首,见一硕池,清波荡漾,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纵然我是独者——柴桑居士不亦独?但我亦可饮露珠,观游鱼,听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桃花源中,乐乃处事之准则;此池之畔,吾亦乐在其中。陶饮酒,吾饮水;陶作《归田园居》,吾创《碧天遥》。那种以精神为支柱的桃花源生活,触手可及,吾似有三生未及之乐。

        轻轻地,我走了,月光如水,“三生”之名,铭于心上。噫,此池岂不诚桃花源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少年时读《桃花源记》 是儿时熟悉的故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兰草 开遍...
    孙润阅读 570评论 0 1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临近水源,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怡然自乐。 我心中的桃花源位于高峰之巅,是一云中仙境。...
    梦如烟花阅读 675评论 0 1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胜于一切浮华,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琳琅满目的物件商品,也没有喧闹繁华的街道...
    2号曹悦阅读 478评论 0 3
  • 我心中的桃花源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景亦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安定。因为一一那是个群...
    庾楼月阅读 630评论 2 5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美好而...
    蒋家萌阅读 35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