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昌江人(随笔)
曾经应邀去过两次岛西的昌江县。似乎都是因为我的小说。
我2012年最近一次去的时候,这个地处海南岛西部的小县城正在大张旗鼓地整修建城市的主干道。在进入城区的路上,我看见道路两侧有许多漂亮的、新城区的建筑。眼前的城市,虽然因为修建主干道以及河堤工程,城市像个大工地,市容显得凌乱不堪,且行走不便。但我也知道,用不了多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昌江县县城。
和昌江文友们的缘份始自2006年。那一年年初,友人孙平跟我说起,他在昌江的文友编办一份叫《昌江文艺》的文学刊物,缺小说稿件。他让我给岛西这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文艺刊物投一些小说稿。其时,我下海十年,刚刚“上岸”,每天沉缅于围棋之中。我应邀陆陆续续给《昌江文艺》投过十几篇小说稿件。据说是因为读者的喜欢,一年四期,几乎每一期都刊登了我的小说。我开始重拾文学写作,也乐得用这个平台,测试一下我的小说的人气。
我这个人身上没有什么光环,不是什么知名、著名作家,不是什么省级、国家级的作协会员,也不是省内的文学多少强,也没有得过什么文学大奖之类(下海前得过一些摆不上台面的小奖)。老实说,我对这些虚的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心里很清楚,写作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劳动。那种扎堆取暖、相互抬轿、自赠头衔、请人捉刀代笔或者花点银子,入个《世界名人录》,找个名人站台,设法弄个什么奖等等招数,也许能让你在某个时段,某些人群中提高知名度,但不见得就能让你的文学水准提高。况且,对于一个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来说,这些虚荣,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我的文学写作,纯粹是出于兴趣、出于对一种文字表达的好奇。就是想着把自己思想着的东西,用文字这个载体固定下来,然后与他人交流、分享。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这个满世界都是“注水肉”的时代,作家、诗人头衔也跟着满天飞。我的看法是,你要证明你行,你就用你的作品说话,无需用什么作品以外的东西。而对于读者,我要说的也是,看作品,不要去管他作品以外的那些东西。因为对于文学作品的赏鉴力,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俗话不是说了嘛,我不会演戏,但我会看戏会评戏!
昌江的文学同道是务实的。他们没有势利眼。他们甚至不在乎我身上有没有光环。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以往常常会有人问我,你是什么会员吗?你加入了什么协会吗?你得过什么奖吗?你出过书吗?在什么大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吗?在昌江,他们一概不问我这一类“劳什子”的问题。其实,读一个人的作品,让你喜欢就行了。你管他是不是什么协会会员。周边的所谓作家很多人都喜欢玩虚的,半桶水、文学智商很低的人,却非要设法弄了个某某协会主席或拿省作协会员头衔的人也不在少数。总之,昌江主人的热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主人的热情,说白了就是因为对你的写作、对你的小说感兴趣了,如此而已。
第一次见到孙如强先生的时候,我和他几乎都是一样的好奇。相互打量着对方。在我,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这个岛西的汉子,和我一样的身高,但他明显的要比我壮实。他的坦诚、他的豪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知道他早些年也写小说,据说,当年岛内的作协还给他开过小说研讨会。可惜,他的小说作品我一直没有拜读过。在和他的交谈中,我能感知到,他有很好的文学作品的赏鉴力。在昌江的文学圈子里,他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把《昌江文艺》办出了名气,他也因此成了这个小县里的文化英雄。
谢来龙先生在我第一次被邀请过去的时候,他还是广播站的站长兼《昌江文艺》的编辑。时隔两年再去时,他已经是文化局的副局长。谢来龙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平和、淡定,甚至显得憨厚。我曾听说,在昌江,孙如强、郭玉光、谢来龙三人,被昌江文化圈内的人称为三剑客。孙豪放、郭精灵、谢憨厚。三人都得到县委领导的器重。
我是第二次去昌江时见到这个县的文化局长庞大海的。一个高个头、四十多岁刚步入中年的男人。我们一起喝茶、聊天时,一班文学人聚集在一起。他人非常随和,没有什么官架子,知识面又颇宽泛,是那种可以和你推心置腹交谈的人。我听说,他原来是在教育系统,当过教师、当过校长,之后才调到文化局任局长。交谈中,他说他在写博客,并且给了我一个他的博客网址。我有点惊讶,一个官员也喜欢这种时尚的东东?我回来之后,看了庞大海局长的博客。他的思想活跃、文笔也不错。我发现,我还真喜欢上这个率性、开明、知识渊博并且有点另类的文化局长。
昌江文学圈子里的人,相对于岛内其它地方的文学人,他们给我的印象要显得纯朴得多。他们不像岛南或岛北的文学人那样喜欢拉帮结派,喜欢划分势力范围,然后根据是否自己圈子里的人,乱抬乱贬。我也曾就这个问题和谢来龙先生有过一些探讨。谢先生说,昌江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人员的流动性不大,十年甚至几十年大家都在一起,一个人,你有多大的能耐,大家心里都有数。你行,人家会承认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吹,那就不行了,至少是你的人品出了问题。因此,在这个圈子里,即使谁的名气大一点,也不敢翘尾巴。
就是这么朴实的认知!
一个地区的文学活动的活跃与否,文坛的风气瑞正与否,都和该地区的文学带头人有关系。除了上述在政府系列内的人物之外,昌江县的作协主席钟绍陵是个民间的文学人。他也是影响这个地域文坛风气的人物。长得墩实的钟绍陵说话时声音有些尖细。我们交谈时,他告诉我,早些年,政府穷,作协活动基本没有什么活动经费。组织文学活动所需要的经费,都是由他自己来掏腰包。活动每年坚持两次。作协会员们因此都亲切地管他叫钟大哥。
这个从事个体牙医工作的带头大哥,他说,文学写作让他的精神世界开阔,而从事牙医这个职业,让他有经济能力养家活口,而且能有余钱资助一下文学活动。即使在县政府对文化没有多少投入的情况下,因为有了钟少陵先生这样执着的民间文学人,昌江县的文学社团活动也能开展,甚至十分活跃。
《昌江文艺》至今已经办了三十多期。在我从2006年至今收到的十几期刊物当中,钟绍陵先生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不算多。作为作协主席的钟绍陵,当然有机会在这个刊物上多发自己的作品,但他说,他想尽量把版面留给新人。他希望能把更多文学新人扶持起来。谁行,就抬谁,就推出谁,就给谁机会。给文学新人机会,也就是给这个小县文学的未来机会。谁有才能,他们也不会妒嫉,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对群体的发展有利。
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在这里,你似乎看不到这种情况。
在昌江,有很多官员业余时间都喜欢搞点文学创作,而且很多官员的文学审美水准创作水准都不低,尤其是旧体诗的造诣很深。都认为文学写作是一件雅事。许多官员都以在《昌江文艺》上发作品,或诗或散文或评论为荣。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他们送给我一本印刷精美的《昌化江集韵》。我随手浏览了一下,其格律诗质量之高让我惊讶。所以,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苏翁回眸应笑慰,诗赋自有昌江人。当年被流放到海南儋耳地区的苏东坡先生,在其流放的三四年期间,热心传播中原文化。他带来的一流诗词作品,一流的文学审美,对海南文化,尤其是儋县、昌江一带地区的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个人想要写作,你就要读书。读书写作,至少会让人的精神境界提升、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的丰富。在升官、发财成为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在全社会都在为金钱、权力疯狂的时候,昌江县的政府官员中竟然流行着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这样一种价值取向,这无异是浊水中的一股清流。对文化、对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高看一眼,给予支持,不管怎么说,总是比媚权势、媚钱财要来得高雅一点。昌江县的很多爱好文学的官员能得到晋升,从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这个县份的领导人在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文学人,所以成就了今天昌江县的文化生态、文学生态,并有了昌江文化建设今天的局面。他们的努力让岛西部昌江县成了省内知名度颇高的文化县。他们聚集在一起,把昌江县的文化活动、文艺创作、非物质文化保护等等,搞得风生水起,把《昌江文艺》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影响。他们还真做出点大事来了。
我第二次去的时候,没有见到郭玉光。据说,此时他正在赴京城领取一个国家级文化奖的路上。而另有一个将在广西南宁颁布的文化奖,也正在等着他们的县领导去领取。这可是政府部门设立的文化奖,是高含金量的奖项。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忙得不亦乐乎。在2009年一年当中,我就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昌江文艺》和关于昌江的文化建设的种种消息议论。听到《昌江文艺》在省内文化馆系统产生了影响,以及一些其它县市的领导,都在想在文化建设方面以昌江为目标,想赶超昌江的信息。
经济和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双翼,经济活动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文化创作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昌江县现如今文化活动的活跃,当然也得力于昌江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一个20多万人口的小县,有铁矿、有大型水泥又有一个在建的核电站。企业发展给这个小县带来了丰厚的税源。而这个县的领导者,也从来不吝啬在文化建设上投入。昌江县除了有一本定期出版的精美的文艺刊物之外,还出了不少民歌、民间故事集子。而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古迹保护、文物展览等等,也搞得有声有色。这些都需要有经济的支撑。
是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GDP增长总会有尽头,我们的社会总不能只一味去追求物质财富。人毕竟还要有精神生活。作为一个县级政府,你总不能只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公园马路、高楼大厦。一幢楼房能使用一百年,可苏东坡先生给这个地域带来的文化影响,已经持续了多少个一百年了?优秀的文化艺术,是滋润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塑造我们这个民族人文品格的力量,是永远留在民族心中的丰碑啊!所以我要说,从这一点上看,这个县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者,都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