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季的《奇葩说》可以说是引人关注,每一位老奇葩重新回归原点,和新成员一起PK,老奇葩有随时被替换下去的风险。
每个人都褪去了光环,而在这其中,大王无疑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一位。
她在辩论环节说到一句话:我想变得聪明一点,不是迷恋高智商,只是我渴望进步了。
你有没有这种体会?
将你放在一个群体中,你时常会感到自卑。
你的兄弟姐妹都很优秀,只有你自己很平凡时,你会觉得自己弱爆了!
和你同一起点的伙伴,一直在进步,你充满不安全感,但又在惶恐自己是不是没希望了。
我想,那份来自心底的自卑感,困扰着每一个人,并不是你不优秀,你不努力,只是你无论如何都追赶不上周围人的脚步。
太多人说过,这个世界抛弃你时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答案并不只有一种。
01
和自己比,你就已经战胜了很多人。
我们之所以会自卑,是因为我们会对比。
小时候,妈妈常说一句话:“你看看人家,怎么都考得这么好,你怎么就这么粗心呢?”
“别人都那么听话,你怎么就不能让我省省心呢?”
听到这些话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怎么就不如别人了?
这是我们最初的感受,但到后来,你会越来越相信这些话的存在感,你也慢慢认同这些对比,你觉得自己真的不上进,不努力,调皮捣蛋。
无论怎样,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对比会占据我们认知的绝大部分,伴随成长,我们依旧会带着这种对比生活,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高中毕业那年,是我最受打击的一年,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那年的我高考失利了。
我没有选择复读,和我的性格有关,但我选择专升本,却和受到的“刺激”有关。
这份刺激来自于我周围的同学,曾经同一起跑线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大部分都考得很好,不是重本,也是一本。
我的落差感很大,我不敢去听他们报分数,选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每一个字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极其刺痛的。
我依稀记得初中老师拿我和另一位同学做对比,我们俩的名字很像,差一个字,但那位同学考取了央财的金融专业,而我去到了专科的金融专业。
老师说:“你们俩名字很像,专业很像,只是这个分数......”
这句话,仿佛是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整个暑假我都不愿意出门,觉得丢人。
最后,我选择专升本的原因,正是因为我想证明给所有人看,我也可以。
现在想来,那些年的自己,活得真的很累,我所有的努力并不是单纯地让自己越来越好,而是满足那份虚荣心,让别人刮目相看而已。
我始终走不出的怪圈就是那可怕的对比感,有了对比,才有了落差。
即便我做出了改变的行为,但本质上的我是不快乐的。
这种改变无法取代内心真正的自卑感,因为当我发现,真正的进步是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充盈时,我才知道那些年的我,有多疲惫。
原来,我想要的并不是比别人更优秀,因为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一生都无法超越的,用尽全力得到的也许只是别人的百分之一。
所谓的努力,不是我比他多完成了一项任务,我比他早起了一个小时,而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点。
和别人比,比的是优越感,和自己比,比的是真实感。
你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你也能发现,每一天的你都在成长,这就足够了。
和自己比,你已经战胜了很多人,不是吗?
02
所有的厚积薄发,都是我们脚下走出的踏实感。
10月,我觉得自己充斥在灰暗地带,发生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也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无法抽离。
写作越久,自己的瓶颈期越深,我知道,每一次的瓶颈期都是好事,它意味着我又要进步了,我即将进入下一个更好的阶段。
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身处逆境中的人,都是很煎熬的,我也不例外。
我试图寻找一些方法帮助自己度过这次焦虑期,或许是我太心急,或许是我太想做得更好,心态很崩。
直到十月末的最后几天,我迎来了水逆过后的一些阳光。
被喜欢的杂志转载,和喜欢的平台达成合作,收到很棒的书籍反馈,并且在做一系列后期延续。
那一瞬间,我开心,但仿佛又没有想象中的开心。我和朋友说到这件事,她说因为我成长了,面对一些事情,更加淡定,不喜不悲。
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吧。
收到好消息的瞬间,我想到的是在这之前的很多日子。
为了突破舒适区,绞尽脑汁想写出更有深度内容的文章,每天会让自己大量输入。
为了跨过瓶颈期,我报名写作课,参加认知训练营,我想从底层打开自己,不再焦虑。
有时候躲在被子里会郁闷一会,觉得很差劲,我会质疑自己的能力。
这一切过后,我爸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不要太着急,现在的一切,都是你的厚积薄发,你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
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很想哭。
我终于相信“厚积薄发”这个词背后的力量了。
我一直不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小时候学手风琴,别的小朋友练两天就能掌握的曲子,我得练三四天;别人大一就能考过四级,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但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我不聪明,但至少我愿意去努力啊。
这份努力,或许比别人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但我也能够看见曙光,看见自己的天顶。
前两天看《令人心动的offer》,有一位实习生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努力有用吗?
实习生回答说:“至少比躺着强。”
我很喜欢这句话,当我不够聪明睿智时,但我还有“拼尽全力”这张牌。
我不喜欢随便说努力,因为这背后意味着很多艰辛,但我又很喜欢这个词,因为它更意味着我们都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愿意。
所谓的厚积薄发,不是你的量变产生了质变,而是这份质变即使没有降临,你依然愿意尝试,让自己发光发热。
我们想要变得聪明一些,努力一些,只因为我们渴望进步。
正如大王在《奇葩说》中的表现一样,她时隔一季再次回到这个舞台,并不想做一个不忘初心,装疯卖傻的人,她想变得稍微聪明一点,就算不成功,但至少努力过了。
大王在这一年,做了很多努力,她渴望被看见,渴望进步。
她用脚下走的每一步,做到了真正的厚积薄发。
03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上个月,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认知训练营,其中有一节,让每个人写下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仔细回想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所谓的高光时刻。
第一次被人认可;第一次拿到工资;第一次做演讲;第一次出书......
看着自己写下的一条条高光时刻,我有一种喜悦感。
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并且独一无二。
上周,听完一位小伙伴的分享,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到如今管理着几十个社群的管理员。
两年的时间,她为了能够让自己崇拜的人看见,她拼命读书,跟上大家的脚步。
她从小透明开始被人注意到,有了每一次的亮相机会。她也会牢牢抓住每一次机会,让自己进步。
如今,她所有的侃侃而谈,自信乐观,都是这两年努力的结果。
这些高光时刻,是专属于她的,我们无法复制,更不会超越。
最新一期《演员请就位》中,有一段表演很打动我。
这两位演员很年轻,但也很普通,她们饰演的是一处旅游景区的表演者,没有游客时,她们做着日复一日的练习,当有游客出现时,为了留住客人,她们会拼命地表演,只要是顾客的需求,她们都愿意满足。
当顾客离开后,她们进入了自己的状态,一次次进剧组递资料,一次次被拒绝的经历浮现在脑海中。
她们渴望被看见,有一天大家可以记住她们的名字。
她们冲着台下的观众大声地呼喊着:我叫陈瑶,我叫康可人。
一遍又一遍,响亮而震撼。两位演员的眼睛里藏着的是泪花,得到的是阵阵掌声。
那一刻,所有人都记住了她们的名字,她们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即便短暂,但也足矣。
所有的美好瞬间,都是绚烂无比的,为了这么一次高光时刻,我们也需要拼尽全力。
小乌龟要慢慢爬行,才能抵达终点;小蚂蚁要一点点搬运,才能搭建巢穴;而我们,只要慢慢积累,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你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先认识自己。
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即便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至少这世上还有自己,陪你走过蹉跎岁月,见证高光瞬间。
图片来自《令人心动的offer》/《演员请就位》/《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