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伴君:今天在读一本与道德有关的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成吉思汗很有道德,而且是大“仁”,原文是这样说的:
【原文】尽管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分等级的,但不管你是哪个等级的人,都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事实上,一个人的修养、人品与他属于哪个等级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越是不标榜自己,群众越是能感受到他们的高风亮节,进而推崇他,学习他,从心底里佩服他,认为他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虽然一生杀人无数,但当不该杀时,他也能放人一马。因此成吉思汗得到了更多人,甚至是敌人的拥护。
一天,成吉思汗率领部下外出打猎,路上恰好遇上以前与自己为敌的仇人泰赤乌部的朱里耶人。部下请示说:"他们是与我部为敌的仇人,请大汗下令把他们全杀了。"
成吉思汗望着惊慌失措的朱里耶人,说道:"他们既然现在不与我为敌了,还杀他们干什么?"并喝令想动手的人放下武器,不得动眼前的朱里耶人。
朱里耶人起初颇为疑惧,现在见成吉思汗无心杀他们,便纷纷上前搭话,言谈中,成吉思汗得知他们经常受泰赤乌部的虐待,既无粮食,又无帐篷。于是,成吉思汗慷慨地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们与我们一起住吧,明天打猎所获我们平分。"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朱里耶人对此十分感动,皆曰泰赤乌无道,而成吉思汗才是大度的主子,便纷纷投靠了成吉思汗。此事传到泰赤乌部后,大将赤佬温也来投靠,就连曾经射杀成吉思汗坐骑的勇士哲别也投到了成吉思汗的旗下。
以仁爱为本,施行仁政,让老百姓过上轻松的日子,这是在管理者的终极目标。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仁者的境界,而是以"仁"自我标榜,就算不上大仁大爱之人,他们所标榜的"仁"只是小仁。
书伴君:我看了觉得很疑惑,上网搜了一下,一看吓一跳,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以这个例子来说明成吉思汗大仁大义!我在想,成吉思汗,传奇人物,传说全球将近18%的男性都是他的直系后代,这怎么来的?你评价他哪方面都行,但为何非得强调他“大仁”?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声明:历史不一定完全真实,也没人知道完全真实的历史):
公元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即将离世前,他向纵横四海的蒙古骑兵团发出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道作战命令,这道命令冷酷无情:攻陷西夏中兴府,将他们全部屠杀!成吉思汗的这道命令,直接导致西夏消失。
那时夏末帝李睍带着西夏皇族和部分百姓代表如约前来向蒙古人投降,没想到蒙古军队突然翻脸,李睍以及他带去的所有人等都被蒙古人屠杀殆尽,整个西夏李氏皇族在这场大屠杀中无一幸免。有人说是为了彻底干掉西夏,让西夏没有复国的机会,就必须趁西夏投降的时候,痛下杀手,将西夏皇族全部杀光,这样西夏人就不会有盼头,也没有复国的主心骨,从此不再叛变。紧接着,蒙古军队不顾当初的约定,纵兵冲入中兴府,开始对这个西夏都城展开大屠杀,妇孺不留,并且挖地三尺!
书伴君:有人大约统计了成吉思汗一生杀了2亿人左右,被评为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男人,对于成吉思汗为何屠灭西夏,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我们基本不能知道第一手真相,但如果他是一个“大仁”圣人,是绝对做不出屠杀那么多人的行为,当然如果他真的是圣人,也无法去攻陷扩张这么多疆土的,所以何必硬要扣上圣人的特点给成吉思汗?
书伴君:别说成吉思汗这么传奇极端的人物,就算是普通人,也是有善恶两面的,人生修行是让自己正念压住邪念,甚至不产生邪念,身心清净。所以书伴君认为仅凭一个例子就宣扬成吉思汗“大仁”是很不妥当的,其实我不太喜欢评价一个人物,因为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如果非得要评价一个人,我更喜欢听到客观全面的评价。
书伴君:但客观全面的评价真的很难,就连评价自己都很难,又有什么资格说能客观评价别人?所以我更喜欢“就事论事”。就成吉思汗不杀朱里耶人这事而言,我觉得表面上看就是成吉思汗心情好,那会儿不想杀人,深层次一点来讲,是因为:朱里耶人此时和未来都不会对成吉思汗造成威胁,不会有损成吉思汗利益,杀来没用,不杀他们甚至款待他们还能让成吉思汗收获“大仁”的名声,有很多人信服他投靠他,从后来的一切来看,成吉思汗这次这样处理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