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文学作品一经形成,尤其是经过时间历练仍经久不衰的作品,不追究作品的本意是否存在,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文学接受,但始终都是阅读的同一文本只是不同角度。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决定了文学接受的不同层面,但是对于语言、形象的基本把握是相通的。

文学形象的差异性。当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时,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同一人而言,少不读《红楼梦》老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以情感人,既是免得叹惜红颜薄命又是怕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沉醉温柔乡容易犯错误,反而年龄越大越能理解其中的人生百态;而到年老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文学接受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慢慢发生改变。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不能够相同,每个人经过二次创作后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学接受过程。就像上文说的我们正是青年时期读《红楼梦》时把重点放在宝黛钗的爱情故事,而文学家们会看到其内在文学结构,史学家们会研究文学来反映历史。但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接受与二度创作,有了差异就有了魅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异彩纷呈。

虽然文学接受不能相同但是文学接受具有相通性。当不同读者对统一作品的接受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时也就产生了文学的相通性。每个人再创造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作者创造的作品出发,就这点而言读者的文学接受就有很大的相通性,《三国志》曹操人物形象千百年来受众人争议,宋明时期大兴理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受尽批判,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更是一步一步从英雄到奸雄,而毛泽东对曹操主张实事求是不能否认其人的成就,尽管读者对曹操评价看法不同但是对于曹操文学形象是大致相同,而千百年来本民族语言传承文化积累对于曹操形象有着基本的认知。

文学接受不仅在文学语言和形象能够共通在诠释文学意蕴和价值评价也具有相通性。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从自己出发找到自己与古人作品的共通性,文学接受时对作品的价值评价也也能寻求到共通性以此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和交流的可能,而差异性是文学生命的动力和表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而且缺一不可,把握好文学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文学才既能传承下去的同时又能代代创新,这样文学既具共通性的传承又有差异性的创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