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三人总是找借口聚一下,三月份是老大的生日,我和韩合计着送给老大什么礼物。韩说要买个蛋糕,我则建议着买件实用的礼物,韩说蛋糕还是要买的,有气氛,也应景。韩说的大概就是仪式感吧。我们约定每次吃饭都要买酸奶和三朵花,这是不是一种仪式呢?没觉得好与不好,有趣罢了。
要说把仪式感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民国才女林徽因了,每当她要看书或写文章时,都要点上熏香,泡上茶,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也不忘给生活增添些小情趣。
“简书第一人”彭小六也是个讲仪式感的人,他的仪式感更加实用,每天早上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例如洗脸刷牙时要听“得到”或“喜马拉雅”,他用这种仪式感来进行时间管理,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和分享。
仪式感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更不是摆谱和装逼。它有时是一种情趣,有时是一种感情,有时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心中有爱,就是最好的仪式。
今天拆文《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仪式感?》
观点: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没有它而抱怨日常的无聊,这才是“仪式感”的最佳状态。
框架:1234+结论
论据:
1.母亲节回家给母亲红包,母亲却羡慕别人收到鲜花和蛋糕;第二年母亲节送母亲鲜花和香水,母亲却又觉得不实用。原来,母亲想要的仪式感就是年年母亲节都回来看她。
2.一对从贫寒走过来的夫妻,男人发迹后,要给妻子买钻戒,重新办婚礼,女人拒绝了。因为他们足够相亲相爱,就是最好的仪式。
3.作者曾经迷恋仪式,但在心里没留下太多痕迹。一个爱旅行的朋友不拍照,那些旅行中的感动,就是一种仪式。
结论:或许,这才是拥有“仪式感”的最佳状态,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没有而抱怨日常的无聊。
它五分高下,无论好坏,每个人对它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最好的仪式感,一定不止于仪式。
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用它向庸常的生活宣战,它存在的所有意义,原本就是让我们的生活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