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抒发感情,写下了登山时的心情,这首诗就是九月齐山登高。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青色,也就是所谓的“翠微”,人们登山仿佛在这一片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一切景色,包括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面对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的折下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回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 他像是劝自己,又像个劝客。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可是诗人好像在借酒浇愁,于是诗人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河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由眼前所登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皆如此的。
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中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一定是故意的旷大的话来表达他的苦恼,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欢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来解除抑郁。篇中须插、担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语言情调,表现为爽利,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这又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凄凉, 这首诗不知道出诗人多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