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唐说: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决条件。人这一生,就是一场不断与自己博弈的过程。
只有不断战胜自己、持续修炼自己,才能活好这一生。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自律是: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
言有所戒,戒多言,铜人的背面,还刻着一行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从古至今,因多嘴多舌而招致祸端的例子,比比皆是。
苏轼在朝廷变法时,大谈敏感话题,结果遭贬谪,背井离乡。慎言则安,谨事则成。能说会道固然是本事,但恰到好处的沉默,才是人生大智慧。管得住嘴,守得住心,人生才能少惹麻烦,少遇祸患。
2. 戒怨言,曾国藩曾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心中有怨气,周遭的气场必定不顺,人生的路也会越来越难走。放下心中挂碍,笑看世事起伏,才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他始终认为:未来的世界会好,我不对人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人活一世,有得到,便有失去;有坦途,也有坎坷。遇事不怨,受挫不责,保持好心态,是一个人内心最好的自律。
3. 戒急躁,但他见店里顾客众多,吵起架来定会让店主下不来台,导致问题更难解决。于是,他凑上前劝店主:保得住信誉,才能做得好生意,千万别因小失大。店长看他和颜悦色,给自己留足体面,顿觉羞愧难当,将钱包还给了他。
《礼记》中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越是急躁的时候,越容易口不择言,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急言相向,口出恶语,无关紧要的小矛盾,也会爆发成不可收拾的烂摊子。而压住火气,有话慢慢说,撞上天大的难题,也能争取到几分回旋的余地。
行有所止, 止争,人生诸多烦恼,皆来自于一个“争”字。遇到相左的观点,非要同对方辩个明白,结果越说越模糊,白白地消耗精力面对一时的得失,偏要跟人家争个输赢,最后越闹越失控,落得个鸡飞蛋打。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真正内心丰盈的人,懂得不争则宁,舍即是得。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不计琐碎之事,不夺浮名虚利,将心思花在要紧的事情上,成就了他仕途的光明。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是非也好,名利也罢,不争,方能赢得云淡风轻。
2. 止贪,控制不了欲望的人,终究会被欲望毁灭。克制贪念,知足常乐,方能在诱惑重重的红尘中游刃有余。
3. 止狂,清代山阴金先生曾说: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一个人的锋芒太盛,不仅会灼伤他人,还会引火自焚。才华横溢,却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容易与人结怨,言行狂妄,常会招致嫉恨。
人生路长,站在半山腰上忘乎所以,往往很快就会坠入低谷。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不显山露水,莫飞扬跋扈,人越低调,路越顺遂。
心有所畏,敬畏天,按照当时的律法,想起《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便是谁都逃不过的因果。
正是你过去的一言一行,造就了当下的你自己。不畏天道,不信因果,迟早要为自己的肆意妄为买单。而无论何时,都存善念,走正道,幸运才会与你如影相随。
2. 敬畏地,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一生悲天悯人,敬畏天地万物。在他眼中,一花一草、一虫一蚁皆为生灵, 就连他每次坐藤椅之前,也会特意摇一下,避免压死藏身其中的小虫。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对立抗争,而是和谐共生。正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若无情伤害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必然会因贪婪和狂妄而酿下恶果。对大自然扔出的回旋镖,终将扎回到人类自己身上。
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唯有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方能得到天地的厚赠。
3. 敬畏父母,《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生养之恩大于天,父母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还不完。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放在眼里的,便丧失了生而为人的底线。哪怕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对家庭和社会也是毫无益处。而善待父母,心怀感恩,福报自会源源不断。
战乱时期,他背着母亲四处逃难,不幸遇到了劫匪。匪徒见他对母亲呵护备至,便手下留情,放了他一条生路。逃进城后,他靠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衣衫褴褛,却让母亲衣食无忧。
当地权贵听闻此事十分感动,举荐他做了孝廉官。后来他仕途顺利,官升五品,彻底改变了命运。在你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世界对待你的态度。
古人云: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一个家庭,感恩父母,重视孝道,方能修来最上等的风水。《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也。”
做人贵在自知,处世贵在自制。谨言止语,慎行守戒,心存敬畏,才能于纷繁世间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