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有一种小小的神秘力量,调皮地推着我一口气把杨景亦同学的《泥土日记之毛南族:阿难的故事》读完。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还留在阿难的故事里。尤其,故事里所刻画的“火神”形象,有点让我忍俊不禁。
西晋的潘尼在他的《火赋》中这样描述过火:形生于未光,生发于无象。寻之不得其根,听之不闻其响。来则莫见其迹,去则不知其往。火,是远古先民们在探讨生存与发展时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很多民族的历史传说和传统生活中,火总是被塑造成蕴含巨大力量的神灵——贵州的毛南族人,也有着这样的信仰。
但对阿难小姑娘来说,毛南族守护神“雨火”,不过是一个年纪太小的实习神!一个小到同样年纪太小的阿难也可以对之大呼小叫的玩伴儿!不光是戏对“雨火”,在阿难看来,整个毛南族人的村寨生活,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童年游戏:在一场好戏的结尾处,总有下一场好戏在等着她。而童心未泯的“雨火”,似乎也只有屁颠屁颠地跟着这位村寨小姑娘自在游荡的份儿。
一个常年与世隔绝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通常在突然造访的陌生人眼中,总是表现出一种神秘而蛮荒的气质。按照我们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无非是小心翼翼地打量着眼前无法真正靠近的这一切,偶尔,我们会表现出对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大多是礼节性的,或者只是假装好奇的应景之举。而对杨景亦同学来说,这样一次难得的“闯荡”机会,却让她感受到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愉悦。
杨景亦同学是满心欢喜地讲完这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心生喜悦。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景亦同学把这样一次经历,通过绘本形式实现了独特的表达,并将自己对毛南族文化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通过生动精彩的人物对话表现出来,这显示出她驾驭独立思维的自信,以及运用艺术手段实现文化表达的勇气。
阿难的身上,倾注了杨景亦同学与毛南族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纯真情感,这种情感直抵人心,模糊掉了孩子们正逐渐构筑起来的认知鸿沟。于是,在杨景亦同学的笔下,她真正走进了毛南族人的世界。或者说,她竟乐而忘返地成为了毛南族人中的一员。染布的奶奶,剪纸的妈妈,外出的爸爸,可爱的妹妹,他们与阿难组成了一个温暖无比的家。孩子的眼里没有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悲欢,她只用她的心衡量着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思念所及,无不美好。
在阿难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亲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阿难就这样快乐无忧地生活在毛南族村寨里,天真无邪就是她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她和她的族人们,还有她们共同的守护神“雨火”,一起守护着她们的美好记忆。
真心话,我挺愿意留在阿难的故事里。
文心,祖籍甘肃酒泉,现居贵州贵阳,自由写作者,艺术推广人,伍艺空间创始人,《大市场》杂志执行主编,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