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之神:后稷姬弃
周后稷,名叫弃。其母有邰氏族之女,叫姜原(一说嫄)。是帝喾的元妃。(《索隐》谯周以为弃是帝喾的后代,其生父不著)姜原郊外游玩,见巨人迹,心中好奇,用自己的脚踏进去比试大小,回家后身动如孕,足月生子,害怕不祥,弃之窄巷,牛马避而不踏,弃之山林,时值人多眼杂,弃之渠边冰上,飞鸟羽翼覆盖。姜原以为神奇,带回收养,呼之为“弃”。小时游戏,好种菽(音叔)麻,及至成人,遂好耕农,相地所宜,宜则稼穑(种曰稼,敛曰穑),民皆从之。帝尧听闻,举为农师,利兼天下,舜封其功,封邑在邰(《括地志》云:故斄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官封“后稷”,别姓姬氏,德惠虞夏,可称农神。
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后人十五世君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2、弃死后,他的儿子姬不窋(音竹)继承了他的官职,继续当后稷,到了晚年时,夏后氏政治衰败(《集解》韦昭的解释此时期为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师,姬不窋流浪到戎狄地区(《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谋生,到其孙辈姬公刘重振祖业,致力农业种植,在迁徒过程中,从漆水、沮水渡渭水时,伐木以供使用,使行路人有旅资,居家者有储备,民众感恩都愿意迁居来投靠他,于是周道开始兴盛,到了庆节这一代,在豳(音宾)邑定居下来(今陕西旬邑西南)。
3、周太王姬亶(古公亶父)
姬弃第十三世子孙姬亶(音胆,古公亶父是后世衍生的尊称),继位后重新恢复先祖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都中的人都拥戴他。薰育戎狄部族来攻打他,想获取财物,就把财物给他们。不久又来攻打,还想获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要迎战。古公说:“人民拥立君主,是祈求保护民众休养生息。现在戎狄来攻打,是为了得到土地和民众。人民在我治下和在他们的治下,没什么不同。虽然你们现在是为拥护我去打仗,但靠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保全我的统治,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古公带着他的亲随离开了豳邑,渡过漆、沮二水,翻过梁山,最后定居在歧山脚下的周原。而豳邑全城百姓扶老携幼,也全部追随古公来到岐山脚下。连周边国家听说古公仁慈,也多来投奔。从此古公废除戎狄习俗,在歧山脚下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数座邑落居住(皇甫谧记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设立(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人民都用诗歌赞美他,歌颂他的恩德, 后世称周太王。
诗颂:“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