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引发该行为的情绪;孩子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隐藏引发该情绪的认知。 ——王纪琼
看到文丽老师的文章,同样借用院长的话来开启今日的日更。起源于女儿说要开始补习数学,在她的碎碎念中,我抓紧时机约了朋友推荐的数学老师。可是初次见面,老师快人快语直言女儿数学零基础(真是理工男),虽然后续老师再露他的初心本意是想告诉女儿要有决心从零起步,从头努力。可是女儿淡淡的礼貌性回应,出门后女儿一言不语,空气中蕴藏着一触即发的火药味。
以前的我:不知趣的问女儿,老师怎么样,开始补习计划的询问。
现在的我:静观,以美食开启话题。
初次尝试~失败告终,女儿丝毫不为所动。
以前的我:着急,再次挑战。
现在的我:闭嘴,让女儿暂时在她的情绪中待一会(显然,虽然知道自己数学落下太多功课,但是她不愿意认同老师的话,不甘心,受挫)。做自己的事,但观察女儿的举动,等待时机。
过了几天,女儿主动说:妈妈,我不想上课。
我:嗯,妞妞,妈妈很高兴你能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可以问一下,你是不想上数学课,还是不想上这个老师的数学课吗?
女儿:不想上这个老师的。
我: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想呢?
女儿:我不知道。
我:那愿不愿意听听妈妈的建议?
女儿:不。
(猜想,女儿觉得我一定会不啦不啦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说)
我:好吧,那等你想听的时候告诉妈妈,我们再来讨论。现在你去冰箱里看看,咱们一起想想吃什么?
我微笑淡定。
时机未到,等候女儿再次发起。或许,下次可以接话成功,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