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啊,孙哥提主管那事你知道了吧?你准备怎么个意思?”
“什么意思?”
“就是意思意思!你准备怎么意思!”
“虎哥,我还是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所谓懂“人情世故”和不懂的二人之间的对话。
在我儿时的认知里,所谓人情世故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技巧;后来,我长大了,在书本里学到了那是处理事情的经验和方法;现在,我又闹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小学生,他告诉我:“那不就是装腔作势、花言巧语嘛!”
一下子用了两个成语,让我挺惊讶,更惊讶的是,他小小年纪居然说出了大众眼中人情世故的实质。
不,我没有说反,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很多人把人情世故给玩坏了。
升职需要讨好领导、送礼,送礼打听人家喜欢什么;
跟领导长辈说话前要先揣摩,最好能猜出来对方心里所想;
能知悉别人一切家庭关系、熟络关系,能够“看人下菜碟”,能够把好“钢”“花”在刀刃上;
为了拍好一个马屁,用尽毕生学问,外加一个季度在工作上所用的脑力……
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东西变味儿了。
我也清楚,变味儿的东西就会发臭,光是看到就会让人感到恶心。
人家说,游本昌拍摄《济公》时,就吃了发臭的烧鸡,可他还得装着吃得很香。我看现代人也是,宁愿抛弃真理,也不愿得罪人。
做对了又怎样?做到人家心坎儿里,让人记住,让人对你有个好印象才是正事!
工作前,家长的嘱咐大多也是这样:
要搞好关系,多跑腿,领导说啥你干啥,要善于去听领导说的话,去理会他背后的意思。
即便领导三言两语把事讲完了,然后问你:“我的意思,你懂吧?”
说懂还是不懂呢?说懂,你又不知道干嘛去,想问人,也不大可能,毕竟领导不想让你直接就“懂”;
再问问领导?
“我不懂,您说清楚一点?”
想必领导会夺门而去,留下你自己一头雾水。
自然,人情世故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特别是在我国,沿袭而来的数千年礼教中,还是有一部分精华所在的。我不说清楚,给你一个方向,你的自由度就会大一些,也不会犯错误;我说半句留半句,提升咱的默契度!
言而总之,人情世故是一门学问,更像一只待烤的鸡,生了不能吃,糊了也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