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节来讨论一下三仁汤的主治。三仁汤出自于《温病条辨》的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这一段话说得有点长,有点绕,我们这一组症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这么一组症状,我们闭着眼睛试着想一下。这么一个病人坐在我们的面前,是一个什么样子。其实这个病不轻,这个病叫湿温病。也就是说,不是伤寒,不是内伤,也不是外感温病,也不是腑气温病,而是湿温病。
湿温病,不能用汗法,如果是用汗法,这个病情会加重的,会出现神昏耳聋,甚至还会出现目瞑不欲言。那么,这个病如果是西医,会诊断为什么病呢?我们不知道西医会诊断为什么病,但是,如果是发汗了,这个病人有可能神昏耳聋,一但神昏了,可能西医就会诊断出病来了,肯定是一个大病。
那么为什么要汗呢?因为有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这个症状,我们最容易辨为太阳病来用汗法。
而且,这个湿温病,还不能用下法,如果用了下法,病人会拉肚子,而且一拉就止不住的拉。那么,为什么会用下法呢,因为病人有胸闷饥,午后身热。为什么会胸闷不饥呢,因为堵到了,里面不通。午后身热,阳明病容易出现午后身热。再加上象这样的病人如果是躺在病床上,不自主排便的话,医生就会想到用下法。
或者说用了汗剂了,没有出现神昏耳聋。给了再试一次的机会,治表不行,那就治一下里吧,用承气汤通一下,结果出现了洞泄拉肚不止。那么,在临床上会不会这样误治呢?会的,不用说门诊上活蹦乱跳的病人了,那些躺在病床上的危重病人,也经常这样给误治。
病人神昏了,是怎么神昏的,就是医生用了汗法神昏的。误用了汗法神昏了,怎么办呢?既然是神昏,估计是大便不通了,有一个治疗神昏极好的药,安宫牛黄丸给病人吃,结果病人一吃,滴漏了。我们说一个病重的人,一个老人,一但滴漏了意味着什么呢?这个人就不存在了。还说,用了这么好的药也没把这个老人留住,这个老人就应该不在了。其实是误治了。
你看这个人神昏了,不吃不喝不大便,怎么治疗呢?应该化痰通腑,这种案例多的是。特别是医院里,让几个医生去会诊的时候,一个医生和一个医生说的不一样。对于同一个老人,一个医生主张用大剂量附子,另一个医生主张用大剂量大黄,还有一个医生主张用大剂量的人参。但是,这个老人只能用一个医生的药。那就意味着肯定至少有一个医生在这里错误的。
古人见过,于是,古人在文字里面反复告诫我们不要误治。误治不但有,而且很多,我们在临床上的误治,看起来造成的后果不太明显,但是,对于病床上的老人来说是有后果的。当然有一部分后果是西药给挽救住了,或者有一部分后果,这个人没了,我们也意识不到这种用药的结果。但是有,而且还不少。
这种湿温的病人,不能用滋润的办法,一但用了滋腻的办法,那么,这个病程会遥遥无期的给你拖下去。会越来越难治。那么为什么要润呢?考虑到午后身热。阳明病容易见到午后身热,阴虚内热也容易见到午后身热。但汗也不行,下也不行,那估计是内伤,估计是正虚,那么正虚的午后身热,就是阴虚了,于是就试着养阴,结果,这也是错的。
吴鞠通在上焦篇里出了这么一个病例,他说,这叫湿温病,湿温病,用三仁汤来治疗,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