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顶尖权谋剧《大明王朝1566》观影笔记(一)——周云逸之死与抢报祥瑞

说明:

“观影笔记而非解读,力求将自己置于每一帧情境当中”。因为自己只是一名没有任何社会经历的在读学生,不具备透彻分析与人际交往有关复杂情境的能力,因此只能是观影笔记。但在观影的过程中,力求将自己置于每一帧情境中,将自己设想为某一历史人物,从这一角度出发看待影片中的争斗。

“不以好、坏去评判任何人,完全从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观察”。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陷于忠、奸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中,但人性是复杂的,当其遇到百变的社会、生活环境时,人出于生存的目的会做出任何事情。严嵩等人一直被称为奸臣,误国误民,徐阶、张居正等人一直被视为斗倒严嵩的直臣,大利天下苍生。但是正如没有一条鱼能够在清澈无比的溪流中存活而逃脱天敌的捕杀一样,明代的官场也并不存在支持正义、无私官员一路升迁的土壤,要么被干掉、要么自己请辞。无论是改稻为桑,还是后面各种事件,“清流”一党表现出的狠辣、无情,似乎并不比严党微弱多少。因此,从利益分配、争斗的角度出发看待司礼监、严党、清流的言行,应该更为合理。

“电视剧既要分析台词,更要观察表情”。电视剧和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有了文字之外的人物表情以及用于烘托、渲染的拍摄手法,该剧每一集的每个人物脸上都有着丰富的表情,考虑到电视剧的拍摄是有组织、程序的,那么表情的展现肯定体现了导演、编剧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所以要分析人物表情背后的“无声”台词。观看优秀的电视剧,不能仅仅将其视作消遣。

一、打死周云逸,抢着报祥瑞——冯保在干什么?

第一集的开头便是腊月二十九日东厂提督太监冯保廷杖周云逸、抢着报祥瑞(瑞雪)的戏,这场戏十分重要。网络上各种分析、解读文章,都认为冯保之所以做这两件事,是因为他急于邀功、请赏、升官,但如果根据原剧仔细分析的话,似乎可以有另外的解释思路。

冯保在质问钦天监监正周云逸为什么腊月不下雪时说的是“最后问你一句”。这有两种可能:嘉靖自己已经问过了、冯保问过很多次。但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可以肯定冯保知道周云逸只要改口是能逃过一劫的,所以他在给机会。

周云逸则回复称“开支无度、腐败横行”,冯保问这些话是谁教的,周说这是自己的职责,天儿就这样聊死了,只能廷杖了。

但是冯保蹲在周旁边说“廷杖吧”之前,分别抬头看了左右两个太监一眼,然后自己背过身去了;同时在廷杖周云逸的时候,给冯保面部沉重表情的镜头也是模糊的。这些细节都并非可有可无,是冯保内心丰富活动的反映,提示我们冯保内心对于打死周云逸是拒绝的、怀有很深担忧的。既然如此,冯保为何还要打死周云逸,是因为急着升官、向嘉靖表忠心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第一,冯保是东厂提督,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的干儿子,位高权重,他如果到了非要向嘉靖表忠心不可的地步,只有两种可能:冯保和未来的皇帝——裕王走得太近了,冯保此前犯了大错需要嘉靖救他。但很可惜,这两种可能均不成立。而且要明白东厂提督在内廷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冯保不需要刻意去表忠心,因为他日常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表忠心

第二,高层政治中的人员变动是极其微妙且复杂的,试图用周云逸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在险象环生的宦官圈里搏一次升迁,如果冯保真的这么想,那他绝对干不到东厂提督,也不可能成为吕芳的干儿子。毕竟周云逸与裕王关系匪浅,他的死也就意味着冯保和未来皇帝结下了梁子,稍有政治头脑的人是绝对不会这么蠢的。

有少数解读文章认可冯保打死周云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认为背后是司礼监秉笔大太监陈洪(善机谋、狠鸷)在捣鬼,为的是搞掉冯保以暗中侵蚀掌印太监吕芳的权力,乍看下似乎很新颖、独到,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合理之处。从程序的角度看,司礼监的五位大太监都需要在嘉靖跟前轮值,腊月二十九陈洪当值的几率仅为1/5,而且不管是谁当值,对周云逸用刑本来就是东厂的事情,冯保作为东厂提督太监责无旁贷。此外,就算腊月二十九陈洪当值,他明面上传达的只能是嘉靖“二十大板”的口谕,或许会有打死周云逸的暗示,但冯保肯定会自己进行揣摩,毕竟他绝不是第一天认识、了解陈洪其人,也绝不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小太监。陈洪可能会有暗示,但不会起到可以称为“捣鬼”的作用。

因此,打死周云逸只能是冯保自己对上意的揣摩,嘉靖的愤怒是冯保打死周云逸的原因。

嘉靖为何生气?周云逸为钦天监监正,这个官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古人十分重视“天”,所谓人间有德,上天降祥,人间无德,上天降灾,周的言论最终指向的是嘉靖皇权的合法性。嘉靖生性多疑,而且当时和他儿子裕王(太子)的关系并不好,有理由推断嘉靖思考此事背后是否有裕王鼓动,借上天降灾一事拉拢人心甚至谋求提前上位。

冯保揣摩对了吗?肯定是对了,因为自腊月二十九打死周云逸至正月十五天降大雪,这段时间里嘉靖始终没有收拾冯保。正月十五御前财务会议的最后,嘉靖虽然为周云逸浅浅翻案,那是因为:第一,已经降雪,如果嘉靖紧紧揪着不放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周云逸的指责是对的;第二,平衡严党和清流两股政治力量。

但是,这种揣摩是有风险的,这也正是令冯保后怕的地方。从剧中情节可知,裕王同周云逸是有一定关系的,猜测周云逸上书前征求过裕王的意见,并且根据朝廷内派别分析,周云逸即使不是裕王一党,也必然心向裕王、清流。作为东厂提督太监的冯保,对此一定是了解的,所以他担心裕王、清流的反击,也担心周云逸同年好友的反击。

正是这种担忧,才让冯保有了接下来愚蠢的行动。

正月初一到十五,嘉靖斋戒求雪。在雪花飘落之时,冯保不准其他太监喊下雪,自己先去报告给嘉靖,然后再去司礼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听说降雪后,先说皇上有德(这是大领导应该说的话),然后说“该咱们去给皇上报个祥瑞了”。在得知冯保抢着报祥瑞以后,吕芳的表情明显发生了变化,但他的表情并不是生气,而是略带惊讶中的不解,以及随后而来的不安,吕芳并没有明确给出自己对于冯保此举的意见,只是说等等,但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洪直接说冯保哄好了皇上就能“取代我们了”。


随后,冯保急忙跑来司礼监道喜,吕芳问了两句话“降瑞雪的事儿,皇上已经知道了?”“皇上听了喜讯说什么了?”,吕芳是想先探明皇上对于冯保报祥瑞一事的态度,然后再做处理。在得知冯保并没有见到皇上以后,说了一句话——“我还以为皇上一高兴,就让你进了司礼监呢”,陈洪紧接着说“我们是该挪挪地儿了”。之后冯保留在原地一直跪着,吕芳出门后让所有太监大声报祥瑞。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陈洪在冯保来司礼监报喜之前就表达了不满,这种不满反映的是司礼监内部的权力斗争,因为他想打掉掌印太监吕芳的臂膀——冯保。第二,吕芳明显是想护住冯保的,那么他为什么也要说“进司礼监”的话呢?这同样要从内部斗争的角度考虑,即大领导想要保护被对手攻击的自己人,采取的手法绝对不是反击对手,而是提前说出对手要说的话,占据话语主动权,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最严厉的语气做出最轻微的处罚,吕芳正是这样。

总而言之,这一场景中人物的对话,以及第二集吕芳开完御前财务会议回来后同冯保说的“瞧你那嚣张劲儿,为了急着往上爬,你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今天又抢着去报祥瑞”,为冯保的行为定了性——“急着往上爬”,而网络上的解读文章基本也都沿用了这种说法,但是宫廷内部斗争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

结合前面分析的冯保内心的担忧来看,他之所以抢着去给嘉靖报祥瑞,是因为太害怕了。冯保很清楚打死周云逸以后自己会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15天里嘉靖一直在求雪的行为也容易让人认为嘉靖接受了周云逸的批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周云逸被打死就成了要案,执行的冯保也就在劫难逃。所以,冯保想趁着报祥瑞去摸嘉靖对自己的态度,更是想借此获得嘉靖的保护,为他抵挡朝中大臣的冷箭。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吕芳私底下对冯保的指责呢?举个例子,部门主任让张三立即制作并发出一批邀请函,说职务的时候主任口误把一位教育局正局说成了农业局的正局,邀请函发出以后被上级批评了,那么张三应该说是自己马虎呢,还是主任说错了不关自己事儿呢?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前者吧,动机就是一定要把领导摘干净。以此类推,吕芳和冯保都知道打死周云逸是嘉靖的主意,但是这话没法儿说,因此只能以冯保“急着往上爬”为掩饰进行批评。私人场合有必要这么谨慎吗?有必要,因为对于吕芳这种老狐狸而言,谨言慎行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做梦说梦话都不能说皇上的不是。

人性是复杂的,尽管冯保是因为揣摩、害怕而打死周云逸、抢着报祥瑞,但也不能说冯的内心没有往上爬、升官的意思,只是在这种危急时刻,冯的动力首先是保命。

在第一幕中,冯保是悲剧的,干了一个谁干都会被收拾的活儿,但他也是幸运的,及早离开内廷避免了后期一场大清洗,同时为自己找到了大明朝最大的一个靠山——未来的万历皇帝,这是后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