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关露
世界经济论坛过去七年来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有一个国家总是高居前10名,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2015年联合国针对158个国家的快乐评估报告中,荷兰位居第七。
荷兰人为何生活满意度这么高?仅仅只是因为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保障好?
荷兰人生活幸福指数一方面有赖于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也源于荷兰人本身的特点:超强的执行力、精准、直爽,强有力的思维逻辑、重视家庭...
作为个人,如何像荷兰人那样生活幸福?如何增强自己的幸福感?提升自己的满足度?
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人沮丧、有人无谓、有时人喜、有人悲,同一件事情带给不同心态的人会有这很大的差异。
关于满足感,作家杨熹文曾这样描述:
我的满足感很高,清炒一盘黄瓜鸡蛋都能让我欢欣。
虽然一直过着从“此处”到“彼处”流浪般的日子。却总是能在那里开辟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乐趣,我喜欢在地里种着herb,一场雨就能让薄荷叶窜的满地都是,用手掐一片叶下来,在手心里搓捻,摊开手就能闻到生之美好的气息。
人生成就与满足感的来源,并非只在于得到响亮的工作职称,或存款簿上节节上涨的收入数字,生活中有更多需要细心体会,让心灵充电的方面,譬如家庭关系以及自我实现。
《生活,需要幸福感》一书分为六个章节,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大背景,剖析荷兰人幸福的背后。
这本书不是为了宣扬国外的政策有多么好,而是试图通过荷兰人的生活、工作与沟通方式中,找到能让自己更快乐生活的钥匙,开启更有动力的人生。
正如作者所说:
这不光只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秘诀的职场工具书,也别误会它是一本“外国月亮比较圆”的生活介绍,而是要从“工作”与“生活”双面向,解构为什么荷兰人能两者兼顾,不论职场和生活都能过得很精彩。
她凭借毕业前的实习,成功衔接取得在荷兰工作机会,更因这份工作开拓视野,藉由自身经历的体验,解读文化差异,探寻荷兰人幸福生活的秘密,以及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生活总归不能雾霾满天,人生的满足感很多时候源于个人的努力。
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也要不断调整心态与思维模式,人生的满足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修炼去获得:
对他人的行为有高度的包容力,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荷兰人始终能设计出许多独树一帜的系统和政策,务实,总能看到事情最终目的,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固执己见”,面对他人的意见表面聆听、嘴上答应,实则心理始终保持排斥状,站在井底看到的天始终只有井口那么大。
作家林清玄说:
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的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变为对一切事物无感。
就事论事的争辩,是为了高效解决问题。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常常能见到类似现象:
冗长的会议,到了最后问题没有解决;
夫妻沟通,你说我听,没有回应;
双方争执很久,最后变成了人身攻击
...
大多数的沟通,没有效率、没有效果、彼此不愉悦,其中往往太多人以自我为中心,单一、武断。
既不能正视自己,也不能正视他人。
悲观者看到限制、乐观者看到机会。
首位登上纽约时装周走秀的老年模特70岁的韩彬奶奶,她说:
年龄的增长无法抹平满脸的皱纹,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忙碌不等于充实,旅行行程多不等于划算、值得,全然放松,亲近大自然,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网上曾爆出一则新闻,某网红只因其姣好的面容、精致的生活,受众多粉丝追捧。某次,记者采访时,才发现她的家垃圾堆满,很难站立,根本不如照片中的那样。她说自己拍照时会腾出一块地方单独拍照。
这样的生活不是精致,更不能称得上有格调,仪式感只有自己才能给予。
周末仔细做好家庭清理工作,一杯茶、一本书,体面的坐在书桌前开始阅读,这是仪式;
花费并不昂贵的钱,买一块桌布,布置好餐桌,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喜欢的盘子,一个人独自享受,生活似乎多了一份趣味
......
那些比日常生活多一份欣喜、多一些趣味、多一种经营,让你发自内心欢喜、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你仪式感的一部分。
金钱人人向往之,但生活格调的堆砌并不与其完全成正比,仪式感与格调的营造,凭借个人,发自心底的愉悦是其他不能代替的,脸上的表情最不容易欺骗旁人。
原生家庭带来的只是人生当中的一部分,去改变那些你本来就不喜欢的部分,突破自己,探寻更多的人生可能。
今日踽踽独行,自我淬炼;
他日沉金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