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对于小学教师的自己,对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更加的关注。作为教师,工作中很大的精力是放在学困生身上的,而这里的学困生,很大一部分存在学习障碍,研究者认为,学习障碍的心病高峰期是在小学二至三年级,其实在现实中,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差距就开始明显出现。我们发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其中阅读的障碍表现的最为明显。
不同的学习障碍学生的障碍表现特征是不一样的,可能有感知、思维、数学等方面的,也可能有行为、情绪等方面的,或者是发育方面的等等,而心理学家关于学习障碍成因方面并没有特别的成果性的研究,有的只是基于研究基础上的假设,或是胎儿、出生期受到损伤,或是因为遗传,或是生物学方面,又或是心理、环境等方面,但这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证实,只是在研究中有很多这样的特例而已。
其实作为教师,我还是比较关注怎么来简单分辨学习障碍学生的障碍类型的,可能两个学习障碍学生都考试50分,但是他们的学习障碍类型或者成因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分析他们的障碍类型,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矫正学习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学困生(其实应该大多数是学习障碍学生)提出了很多的好的建议,像自尊感的建立、第二套大纲的使用、自动化能力的培养、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的培养等,学习了之后还是总感觉还处于一个大框架中,关于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尤其是不同学习障碍学生)去分析他们困难或问题的出现的原因,感觉还把握不住,对于这样的学生,还是认为分析原因是基础,如果不确定问题的原因,相当然的去采取措施可能会是不对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