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专门介绍潮汕美食的,潮汕的美食真是一流,令人赞不绝口。大酒店、高档餐厅的口味自然不用说,即使是路边摊大排档也能尝到美味,不过就餐环境和这里海鲜同样生猛,千万别被环境吓到。潮汕美食我觉得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海鲜,二是牛肉,三是鹅肉。海鲜讲究原汁原味,重在一个鲜字。牛肉重在细和嫩上,细是指肉的分类细,嫩是指口感。鹅肉重在入味上,浓浓的卤味,下饭又解馋。
我是一个把吃饭当任务的人,但潮汕的美食令我难忘。工作后到过一些海边城市,可海鲜的味道都没有潮汕的好,汕头海鲜的味道属一流。这本书中的美食很多,有一些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以一个非潮汕人的角度选取了一些美食。
先来个终极问题,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这个问题在潮汕是不存在的,这里有种粽子是“双拼”口味,一半甜一半咸,两种味道吃到嘴里时不会感觉突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原来甜和咸是这样美好的搭配。
下图是早餐,名叫肠粉。这和珠三角的肠粉不同,虽同样是以米浆为原料,珠三角是炒的,而潮汕是把米浆倒入方形模具中,加入鸡蛋、瘦肉、青菜等放入蒸笼蒸熟,再加上卤汁和萝卜粒,一条肠粉是一顿不错的美味早餐。哈哈,这页书中不仅介绍了美食还介绍了潮汕女人。
薄壳是潮汕美食中最美味的,没有之一。它和金不换搭配出的美味我不知要怎么表达出来,我能想到的词就是“幸福”。腌大头是早餐配粥的不错搭档,吃大头是有技巧的,放入嘴中后用牙齿将其错开,再用舌头将其中一半翻个,就可以顺利吃到了。如果不会就只用手将它掰开,这就少了吃它的乐趣和成就感。
石橄榄这个东西我以前没吃过,到了潮汕后才吃的,熬汤味道挺特别,我不是很喜欢喝汤,所以喜欢程度一般般。
麻叶不错,炒时加入普宁豆瓣酱和蒜沫,味道不错。我喜欢它,可能觉得它和东北的沾酱菜感觉有点像吧,让我能想起点家乡的味道。
一提到潮汕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潮汕牛肉丸。有外地朋友来我多以牛肉火锅加牛肉丸招待。看到潮汕地区的牛肉分类,只会让人想到“庖丁解牛”这个词。牛肉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脖仁”,是脖子最中心的肉,脂肪与肉呈雪花状,产出量较低,口感嫩爽,牛味丰富;“匙柄“位于牛肩腹部,肉片有叶子状的条纹,好的匙柄纹路都是极细的;“五花趾”来源于牛后腿下部,顾名思义花纹很多;“胸口油”是少部分牛才有的前胸脂肪,新鲜的胸口油入口爽滑,牛油香味十分醇厚。
我喜欢胸口油,油会感觉腻腻的,其实不是,涮熟了之后口感是脆脆的,味道很好。
卤鹅和鱼饭基本算是日常饮食了,感觉没啥好说的,可能吃的多了吧。
工夫茶天天喝,想说的却不少。刚来上班的第一天,到每间办公室走走、拜拜山头,坐下后就会热情地请喝茶。那天喝了好多杯茶,结果晚上失眠了,三点多还睡不着。经过十几年的锻炼,现在是不喝茶睡不着。
茶的品种也是不断变换,从一开始比较清淡的铁观音,到大红袍、水仙、水金龟,再到潮汕的单枞、揭阳的草茶,口味是越来越重。
现在工作越来越忙,开始怀念上班可以喝工夫茶的日子。每天吃完早饭,办公室几个人坐下喝泡茶,喝完茶再开始工作。下午上班时也是先喝茶再工作。之后公司说要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喝工夫茶,上级还对此事专门检查,除不能有盖碗、小茶壶外,对杯子还有明确要求,杯子要带把、高度要高于10厘米。这几年工作时间喝工夫茶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泡上一大杯茶,然后倒入小杯子中自斟自饮。
书中的还有介绍蚝烙,这个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太油了我不喜欢。还有介绍潮汕地区的各种粿,很多粿是节日用于祭拜的。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两个地方必须要到,一是北京一是潮汕,到潮汕必尝潮汕美食、品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