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中国航天精神、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探索精神,于2016年3月8日决定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一代代航天人为祖国托起无数星辰。
52年前,一曲东方红在太空奏响,开始了中国航天发展的伟大序幕。时隔五十多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突破新的高度,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在2003年的一天,有个面无表情的男子在“问天阁”宣誓:“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就这样,他坐在加速升空的火箭中,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屏幕前的人们有种不祥的恐惧,疑问从缝隙间飘出:他还活着吗?男子心里也在嘀咕:在经历痛苦又极度漫长的火箭和飞船一起震动,震得人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痛苦到了极点,他也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当太空中的光刺向男子,他条件反射地眨了一下眼睛,人们才开始舒缓一下:“他眨眼了!他还活着!”此时所有人开始鼓掌欢呼,庆祝这“劫后余生”,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们互相拥抱,哭得象个孩子。这位男子就是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载人英雄。
1956年,钱学森经历千辛万苦回国,梦想在西北戈壁种下苹果。随后激情昂扬地宣布:我们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杨利伟使钱老敲的鼓才真正有意义。
“神五”的发射成功,航天技术一次次地突破,距离苏联首次遨游太空已42年,距美国登月也已过去34年,太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声音,然后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插上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冼星海曾言:“一朵成功花都是有许多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中国的航天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泪水。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无法忘记先辈们的付出与努力,也不能忘记背后许许多多的幕后英雄们的默默付出。航天员经历层层选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会向太空发出自己的号角。这些英雄里,不仅有须眉,还有巾帼,王亚平走出神舟十三号,在外太空迈出了中国女性的第一步。
王亚平当初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飞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山东招飞,让正在上高中的王亚平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之后,进入了飞行学院。在近乎逃生的无情的角逐中,宝剑锋从磨砺出,王亚平成就了9年800多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因为她又有新的梦想,飞出地球!
筛选很残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先是剩下几千人,几百人;复选、复审,由两位数变成个位数,王亚平成了“剩女”,继续她的学习和训练。要用人类的身体,去适应太空中的失重与超重,与残酷的环境进行了生死博斗,呕吐走常事。还要在超过我们过山车时产生超重三四倍的情况下,还要回答问题,判断信号。
趟过了几条河,又越过了几座山,还差最后一个山头,唯有全力以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王亚平终于有了探索星辰大海的机会。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被记者问:做好了万一回不来了的思想准备了吗?没想到刘洋用《悟空传》的对话来回答:
“大圣意欲何为?”
“踏南长,碎凌霄。”
“若一去不返?”
“便一去不返!”
航天英雄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准备。
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所以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从五十年代燃起的激情,支撑着一代代航天人克服地心引力,跨越世纪,走到现在,大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