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过聆听浙江省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谢小立老师,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的解读,对小学一年级《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课程设置的内容和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仍然采用大单元模式,指向生物特征的认识,由六节课和一节科学阅读组成。教材内容的安排是有一定的顺序。第一节课《我们知道的动物》,先全面了解,孩子对动物知识的认知。第二节课《校园里的动物》,把认知动物的范围缩小到了校园里。第三节课《观察一种动物》,把观察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具体到某一个动物上。到了第五节,观察的目标更加具体——《观察鱼》。在对动物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综合的运用观察到的结果《给动物分类》。教材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形式,引导孩子由浅入深,由面及点,再由点及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核心素养。
第二,充分利用好拓展活动。上完一节科学课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结束。科学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注重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在科学课中,有很多特色拓展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深入思考,这些科学活动要在课外进行,不占用上课的时间。另外,学生观察完动物之后,要进行绘画,教师不要演示,也不要过多的指导,要告诉孩子,认真观察,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认知的一种反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孩子绘画的内容,来判断孩子是否观察的详细,清楚。
第三,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不容易。一堂合格的科学课,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一篇教案的制作,或是研究、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还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课程里有关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如果课上有实验的话,教师还要提前演示一遍实验,看看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
比如这一单元中,观察《校园里的动物》,教师要提前设好陷阱,引诱动物,便于学生的观察。这一件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校园中都有哪些动物出现?然后还要知道这些动物,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以什么食物来引诱动物?最后还要考虑时间限制,多长时间把动物引诱过来,正好赶上学生上课时观察。如果引诱的时间太早,小动物把引诱的食物都吃光了,就不会再出现了,如果放引诱的食物太晚,食物的香味还不能把动物吸引过来,孩子们就来了,会把小动物吓跑了。另外还要考虑到天气的状况,我国幅员辽阔,每个省份的气温不一样,小动物们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做到每天细心的观察,发现动物们的变化,还有阴雨天气会对小动物的出现,也造成一些影响,对孩子们观察的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只要有其中的一项,教师考虑不周全,都会对观察的结果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但是想要真正的把这门课程教好,却实属不易,教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研究实验过程,学会自己先观察世界,为自己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