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时读到诗人无预的作品:【解佩令】七夕话支矶石
入秋还浅,征鸿未发,望青冥、云生云灭。
流水悠悠,有泛梗、沉浮飘忽。恍然间、西霞如血。/
林烟霭霭,江风猎猎,饮河津、牛郎方歇。
七姐停梭,可记否、支矶石契。摘星星,又谁堪接?
作品中提到的支矶石,是织女织布机的“垫脚石”。据《蜀中广记·严遵传》记载:“初,博望侯张骞使大夏,穷河源,归舟中载一大石,以示君平。君平咄嗟良久曰:去年八月有客星犯牛、女,意者其君乎?此织女支机石也。博望侯曰:然。吾穷河源至一处,见女子织锦,丈夫牵牛,吾问此何地?女子答曰:此非人间也,何以至此?因指一石曰:吾以此石寄汝舟上,汝还以问蜀人严君平,必为汝道其详。君平曰:吾怪去年客星入牛、女,乃汝乘槎已到日月之旁矣!遂相与诧异。”
这块石头现在还在成都,成都市的支矶石街因此得名。传说的是神话,石头是真实的。专家考证,该石头是西蜀原始部族,人们为纪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场合树立的大石头,三四千年后仍能见到的“大石遗迹”。
我反复读了这个典故好几遍,颇为不解。观天象能预测一些事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个传说中张骞在河的尽头看到织锦之女和牵牛之郎,就不好理解了。可是我一直认为每个童话和神话其实都是有深意的。
于是又查阅了严君平的生平事迹。严君平(前86年—10年),本名庄遵,字君平,蜀郡邛州人。西汉末年思想家、易学家,杨雄的师傅。爱好黄老,终身不仕。隐居成都井中(今成都君平街),以卜筮为业,“因势导民以善”,宣扬《道德经》,普惠众人。归隐之后,著述设馆授徒于郫县平乐山,宣讲《老子》、《庄子》,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培养得意弟子杨雄,依托老子哲学思想,完成十余万言写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几部黄老著作——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等。《指归》的道论与哲学思想为杨雄、王弼、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与重玄学的萌芽。
这几天,每天都在思考这个神话故事以看似玄幻的说法实质上说明了什么呢?每日进进出出都会看到邻家院子里的猕猴桃,猕猴桃叶子绿茸茸的,萌萌的,恰如其果实那样可爱,两者虽然是不同的器官,但是却显示着同样的“气质”或者说是“气象”,其实这就是生物全息律中所言的一个现象。
一根磁棒将它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与它原来的整根棒全息——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全息概念的涵义。“全息”是1948年物理学家戈柏和罗杰斯发明了光学全息术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人们发现植物、人体也具有这个特性。植物的全息现象,在大自然中,已从形态、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多方面找到了论证的实例。如:植物体上的每片叶子往往是整个植株的缩影。叶片顶端对应着植株上部,而叶柄一端对应着植株的基部。如人的耳朵上的所有穴位,正好和全身类似,所以通过耳针可治疗体内不同疾病。不仅如此,人的手,足、眼睛等都全息于整个人体。
“生物全息”就是生物体的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它的组成结构上,同整体是相同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它们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由此,人间的所见所闻自然也全息于宇宙这个大整体了。其实,中国古人所言天人合一也暗含宇宙全息的理念。
如此,我不再觉得这个神话故事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