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同李白一游,杜甫找到了青春,高适找到了什么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在洛阳准备考试。两人在洛阳相遇,一见如故,约定一起游历梁宋等地。因此李杜二人一起游历了开封,之后又一起到商丘会见了高适,拉了高适入伍。三人一起结伴同游。
这段经历在文学界被称为传奇,尤其李杜相会被称为千古传奇。
因为他们之中,一个是古往今来的“诗仙”,一个是古往今来的“诗圣”。高适也是与岑参齐名的著名边塞诗人。
那么他们三人到底在这段经历中做了什么呢?
据戴建业教授所说,三人由李白带队一起“采仙草,找仙人,炼仙丹”。四处云游,如散修道人一般,处处寻找成仙的契机。唐朝道教兴盛,李氏自诩是老子后人,李白也称是老子后裔,对求道成仙有一种宗教的狂热。戴教授的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史学资料也有此记载,还有补充,在访道求仙之余,三人因各有大志,理想相同,还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但是还太片面,这些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据后来,在安史之乱之中,高适主动与李白断绝来往,好友成陌路。杜甫居其中,既与李白交好,也常与高适通信。
我想知道,为何那段被我们称为“传奇”的相会,记载中如此美好,却变成了后来的情景,这段相会究竟对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实际是这样吗?
先看三人性格,李白是乐天豪放之人,活在当下。
其诗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能享受的时候就快享受,我这么优秀,早晚还会回来。这是李白对现实的应和,他有大志,他乐天,他豪放,他是个有大志的浪漫主义者。
高适呢,他的性格,资料上介绍的比较少。
其诗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现实很残酷,但没事儿。不要怕未来没有知己,天下都会认得你!这是高适立足现实的抱负,他知道世道艰难,他知道走起来很难,但他也知道他能行,他是个怀有抱负的现实主义者。
杜甫呢,从来都说他的诗悲天悯人,确实,他是最懂百姓的诗人。
其诗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什么时候天下的人都能幸福?他的理想不只是自己的理想,是怀有天下人的理想,他是个怀有大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那么,这三个人,他们都是有志之人,但每个人的志有那么点相似但又不大相同。所以那次三人结伴同游,历史上传奇的相会,对他们有不同的影响。
对李白来说,访仙求道就是他的爱好,这么浪漫的事情别人做起来都没有他做起来酷,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一次人生的浪漫之旅。
对高适来说,此次同游就是陪同好友,消磨时间,对于上心工作的人来说,只有来游玩的朋友找他,他才舍得出门一游。
那么杜甫呢,李白是他的偶像,凡有大理想者必有大胸怀,杜甫也曾想像李白一样做个天下间最浪漫的人,与李白同游,等同是他的青春。
梳理三人的关系。
李白与高适是玩友,玩的时候叫在一起的朋友。
李白与杜甫是偶像与粉丝,李白的诗就是杜甫的青春。
高适与杜甫就是普普通通的朋友。
安史之乱一发生,什么都受影响了。
李白虽有大志且浪漫,但他的桀骜是不能被现实所接受的,他是和平年代的宠儿,但是战争年代,他便是花哨的炮仗,不敢用。
高适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战争年代最适合他的发挥,而在这时候,玩便是他的障碍,玩友便成了他的鸡肋。
所以,高适与李白,友谊不会长久。
所以,那一年,三人同行,李白实现了一次人生的浪漫之旅,杜甫找到了自己的青春,高适在那年发现,李白并不算他的“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