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个话题,我先自我反省:如果不是周六看了纸巾老师的看啥片儿节目,我也不记得今天就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曾经认为这个事物离我比十万八千里还要遥远,如今真是为当初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不已。
#《二十二》
一个类似纪实片的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炫酷的武打场面,更没有史诗一般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就好像在讲述那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样。唯独看客能留下深刻印象,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深情凝视历史 镌刻永久记忆之碑
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
这些人曾是当时战争的受苦受难者,她们仍旧以高傲的光芒照耀着企图抹消历史,逍遥法外的右翼分子,令他们无所遁形。
有人认为,警醒历史固然重要,有没有必要使用这么残酷的方式,“让她们平静地活着不好吗?”把她们的伤痛展现在众人面前无异于残忍地揭去已经成咖的皮肤,只能令她们更加痛苦。
这种聂赫留道夫式的警醒固然令人欣慰,只是,掩耳盗铃时铃铛的声音依旧存在。
战争带给人类的除了毁灭就是伤痛,女性和孩子从来都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在这样几近灭顶之灾的屠戮下,坚强的生存了下来,成为警示后人的无穷力量。
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述难以启齿的过往,是一段革命历程,在身体遭受权力和兽性碾压之后,精神力量磅礴而出的震撼人心的过程。
其中一位老人说:“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了。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也许她们对于当年之事已然释怀,她们不会提及这些过往,是因为她们不需要周围的同情,精神的高昂足以蔑视一切。
她们需要的也许就是简单的:承认历史,铭记历史。
#《我能说》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诙谐幽默中引爆泪点,反差的效果足以让每个人印象深刻。
一位73的老奶奶和33的公务员的欢喜冤家,轻松的呈现给大家那一段历史,让我们才知道,表达还能这样。
整个影片将近两个小时,庄重严肃的“慰安妇”相关内容不足四分之一,不去刻意复现沉痛的过往,有意以轻松的日常中和严肃的历史话题带给人的压抑和沉痛,正是这种渐入,才让人更有“一层一层剥开我的心”的感觉。
一刀下去,见血封喉,死的痛快;刀身缓缓插入,不停旋转,带给人的才是死前的绝望。
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老奶奶和朴先生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时,朴先生想到了自己的经历,鉴于平时严肃的性格,很难放下身段和老奶奶沟通,于是用英语说出了自己的过去。
老奶奶就安静的听着,等他说完之后,说了一句:
“居然是这么悲伤的故事。”
朴先生很诧异,“您都能听得懂吗?”
“听不懂,只是感觉你的声音很悲伤。”
单从声音就知道他人的悲伤,自己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就如同那句话一样:
眼泪在表达悲伤简直是最简单的方式了,真正的痛苦是哭不出来的。
恶意和中伤在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可是阳光依旧很温暖,风景还是那样迷人,小鸟成群结队叽叽喳喳,花儿仍旧在开放,多么美好。
内心有伤,有痛,有不愿提及的曾经,在人前我视而不见,关注大家最真诚的需要。
记得最后,朴先生得知老奶奶在美国会议的演讲席上,为日军暴行出庭作证,被假洋鬼子指责不具备出庭资格,正是朴先生及时赶到才使得老奶奶更有底气,从容不迫:
“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需要你们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是我们在争取给你们,让你们得到宽恕,在我们尚未离世的时候,听一声对不起,就这么困难吗?”
“历史必须被铭记,以往悲伤的过去,千万不要再次出现。”
老奶奶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话语权,正如片名《I can speak》一样:
“还需要什么证据,我本身就是证据。”
据纸巾老师讲,老奶奶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李容洙女士,她以自身实际行动唤醒公众对于历史的关注,并愿意“活到两百岁,和日本鬼子斗争到底”。
可是日本呢?他们白天想晚上盼的希望这些人尽快死去,也许他们认为这些人死去了,这段历史就不会有人提及了,就风平浪静了,实际上,他们的罪恶被转移到了后代身上,他们的后代又要背负多么沉重的负担。
德国总理已经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表示忏悔,一向自诩客气的日本,动不动“私密马赛”的日本人,在真正需要道歉的环节上从来没有一点一滴的行动,这样没有担当的民族,跳梁小丑一样的人,已经不需要刻意抹黑了。
人道的力量从来不是缄口不言,需要讲出来,需要让大家都知道,这才是直击灵魂的力量。
就在电影《二十二》上映的时候,有人要求把原慰安所拆除,他们认为这样的建筑是耻辱,是让人丢人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人,我不想去评价什么,慰安所可以拆掉,过往的历史能拆得掉吗?也许这些老人总有一天会都不在人世间,可是民族的屈辱史会随着她们的离去而消失在记忆中吗?
有人依旧把慰安所和“妓院”划等号,这两者不同点在哪里,意义在哪里,深谙之人不言自明。
韩国首尔151公交车途径日本驻韩大使馆,每次经过的时候,公交车都播放慰安妇主题电影《鬼乡》插曲。负责人解释说:”哪怕有一位乘客在乘坐我们的公交车的时候,产生一丝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那我们的历史呢?自己还懂不懂得去记录?电影名为《二十二》是因为当时幸存者只剩下二十二,如今更少,以后必然只减不增,她们都离开的时候,我们就要忘记这段屈辱吗?
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孤独的。
即便这样,她们仍然说: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这样的历史对于整个民族,对于所有人都是沉重的,也许我的笔太轻浮,面对这样压抑的过往有些不知所措;至少,人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有些东西过去了,有些东西不会过去;有些东西会被忘记,有些东西不应该被忘记。
愿所有人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