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教授博纳森·罗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在自我设限。
为了证明他的这个观点,他就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班上的学生配合他完成。
他请一位学生上去,手里举着一个水瓶告诉这位学生:“试着把它从我手中抢走。”
刚开始,这位学生也许是觉得教授年龄大了,只是试探着拽了拽,当他意识到教授拿的很牢的时候便加大力气。之后,教授告诉他停下来。
然后,教授继续告诉这位学生第二指令:“请把这个瓶子从我手中拿走。”
这次情况和上次差不多,学生继续用力仍然没有拿走瓶子,于是扭了扭瓶子还是没成功。然后,学生改变了策略,请教授主动交出瓶子,当然教授没有答应。
最后,教授让他想象一个场景,教授是他的弟弟妹妹,而且是小孩子,父母不在家,弟弟妹妹不应该拿着瓶子,哥哥必须把瓶子收回去。于是,教授下达最后一个指令:“把瓶子从我手中拿回去。”
这时,其他学生似乎明白了教授的意思,乘教授不注意就把瓶子抽走了,教授都没来得及抵抗。他被那些学生强烈的抢夺欲打败了。
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当你付诸行动,你靠的是能力;当你只是去尝试,你用的是蛮力。如果想在生活中做成一件事,你最好依靠自身能力而不是一味用蛮力。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人,一种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对目标并不是十分在乎,认为达到也行不达到也没关系,而最后结果往往是没有达到。即使他们去做了,也是不得其法的,往往会一味蛮干。像我们高考准备时,那些死学习的人不就如此吗,看似努力,实际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
《论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还有一种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了目标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行动,这时他们才能真正发挥所有的能力。无所不用其极地意思是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之下,尽一切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想尽一切可以想的办法,为他的目的服务。
实际上,有些人把愿望、目的和目标混淆了。
西方有一句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是愿望这个词很缥缈,容易使人迷失,因为从现实到愿望难以找到明确地通道。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也说过一句话:“梦是愿望的达成。”可见,愿望在梦里也可以实现,谁还愿意为它无所不用其极地努力呢?
目的则不同,有目的的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对目的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
目标则又不同,目标是完全明确的。我们设定目标时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测量自己的进度,可以通过量化具体的手段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