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涯草
办完相关的入学手续,当晚我就被安排到男生宿舍住下了。
其实所谓的宿舍相当简陋,只不过是四间不到十五个平方的民用平房。里面放了五个铁架子床,最多也就能容下十个学生。
新的求学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学习期限是从八月二十六号开始算起的。
这是一个初中和大学混合的学院。有碧绿的草坪,有四层高的教学楼,当然也有来自不同地方的莘莘学子。我们这些短期培训班的教室就坐落在四楼。
微机室还算可以,一共有大约十六七台486电脑,初级班和中级班可以轮流上机。
电脑教学与其它学科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现学现练,重在实践。
所以我们的课程也就有一定的科学性了。每周一、三、五白天安排学理论,晚上上机实际操作;双号正好相反。
再说一下我们的伙食吧。一日三餐全都是在学校门口买着吃,一天平均至少也得花五六块钱。
九八年啊,早餐的价格应该是:豆腐脑五角一碗,油条一块钱四根,水煎包一块钱十一个,扯面大碗四块,小碗三块五……
给我们任课的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技师王辉,一米七左右的身高,脸是一种标准的古铜色,头发偶尔会有些凌乱。穿衣方面仿佛是不太爱讲究的,跟我的性格有些相似。
第一堂课讲计算机机构时,他给我的好印象一下子降了许多。(我是从来不愿意议论一个人的,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他了。)
因为他讲课时总是喜欢拖课,一个CPU的原理竟会占用三分之一课时。于是干脆自己下去看书算了,反正刚开始的课很简单。
也许是广播里广告做得比较好的原因,那时候班里竟然也有四十多名学生——其中包括一些马上准备离校的,女生占了一大半。也许大家普通以为女孩子学电脑最有前途,其实男生何尝不也想掌握高科技呢?
一个人也不认识该怎么办?我刚开始的时候就在想。然而就在入校当晚,也就是伯父帮我收拾好铺盖离开之后,一个酷似张信哲的男孩儿进来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他:
“你也是刚来的吗?”
“噢,是的,你也是新来的?怎么称呼你?”他显得很有礼貌。
“我是刚从学校毕业来这里的,我叫天涯草……”
“我是从咸阳来的,叫杨太辉。以后还请你多多帮助。”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人不简单,似乎有一种曾经相识的感觉。
他拿来一大堆行李,就住在我的对面了。后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渐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技校的制度很敷浅,与以前的中学生活大相径庭:课堂上自然要求专心听讲做笔记,课后完全可以谈三道四,这一谈倒交上了朋友。我的性格是在中学时代就定形的,不算内向,也不算是很外向,一般型。
在班里众多的女孩子中,有一个人让我跃跃欲试。原因很简单,她有一个和我中学同学一样的名字:陈小凤。
洁白的鸡心领衬衣,粉红色耳坠。圆圆的脸庞,一笑脸角就会露出淡淡的酒窝。个子不高,齐肩的长发,白皙的面颊时常泛着几丝红晕,皮肤保养得十分水嫩,宛如一樽出水的芙蓉。
和她第一次谈笑就从那个别具一格的名字开始的。
“陈小凤,陈……小……凤”当王老师点到这个名字时,我就开始细细地品味着。谁知没有控制好音量,倒让坐在前两排的她听到了。
“谁在叫我……”她似乎有些惊奇地寻找着。
“是我!我在想,怎么这么巧,我有个朋友也叫这个名字,是不是我们俩也有缘?能在这里相识做同学”……
“见过能吹的,没见过你这样能哄女生的。谁都是你同学……”她兀自嘲讽着。
神啊,救救我吧。我以人格担保,中学时真的有一个叫陈小凤的女同学。
原来她是来自西安市郊蓝田县城的,本来也是听了广播,在另一个技校报名学习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了。
就是通过这样的吵嘴,我和陈小凤便算是认识了。谢天谢地,终于在这个城市有了两个新朋友。于是我们三个人便经常在一起学习,开玩笑。
现在想想,两个男生围绕着一个小家碧玉的漂亮女生,一起吃饭,一起逛街,多么惬意的事啊。从后来的交谈中我知道了关于小凤的一些故事。
她以前在渭南市的一所卫校学习,曾经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她也曾经去过他家,可是毕业后男孩工作了,却只留下一个孤单的她。本可以成为眷属的一对有情人,却由于男方父母的一再反对而不得不分手。
村里人根本不懂得什么“开朗”二字,就是因为小凤性格的外向,使得男孩父母总看不惯,而作为她的父母也嫌他们相隔太远。此事就这样被放下来了。
她说这次来学微机教程是要有所作为,要重新做个样子出来的,所以学习很努力。相比之下我倒觉得自己很自在,于是常喜欢跟她在一起闲谈。
而另外两个女生:王娟和张艳,则是带了几分神话色彩走到我的学习,生活中的。
九月来了,太阳却一点倦意也没有,使劲地烤着大地。那天的确很热,我和杨太辉就坐在第二排。
窗外烈日下痛苦难耐的知了声嘶力竭地报怨着,把本来就闷的气氛搞得更让人心烦。风姑娘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袖手旁观。
我一时间口渴得厉害,突然发现前排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里面盛满了水。那水是如此地晶莹剔透,没有体味过口渴的人不会明了。真能让人心碎玉滴。下课之时我厚着脸皮问那两位借水解渴,谁知一开口就碰到了闭门羹。
“你以为你是谁,我们又不认识你们,干么要让你喝?呶,去问你的陈小凤要去,别以为你渴,这么热的天谁不渴……”这是来自滦镇的王娟。
“你这人找水也不看人?好吧,等我们喝完了让你用我们的杯子,……”这个作好人的就是她的发小张艳。
“好吧,等你们喝完我再用杯子吧。这才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于这两个人的语口是不值得斤斤计较的,女孩子本来就小气。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就这样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朋友圈子就又大了一些。以后在上机时,互相帮助别有一番“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而五个人的友谊也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日趋融洽。当时技师给我们请了一个大学生,据说是计算机大学本科,名叫张凡。其实只要课讲得好,我们才不计较什么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