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用户?
1、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从这个维度,提升用户价值有三种方式:让新体验最大化,让旧体验最小化,降低替换成本,三者互相影响。要让用户价值最大化,必须综合权衡三者,总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进行资源最优配置。
2、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3、从四个维度去研究用户:生物的人、社会的人、认知的人、情境的人
4、掌握用户模型,需要大量的用户案例积累,经过亲自体验、用户反馈、bad case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大量的预判和迭代验证等环节,直到预判上线后的用户行为有高准确率。掌握用户模型这条路没有捷径。
每次见到某一种用户行为,都分析、记录、归类,看你能看的一切用户反馈、评价、数据,分析你能分析的一切用户的正常行为。重点是每一刻都用心。
5、需求有三个属性:用户价值,愿付价格,企业成本。先简单地把这两点连接一下:用户价值取决于对于用户需求的挖掘,它可以用“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这个公式来度量,但如果用户对这个价值的愿付价格小于企业提供这个服务的成本,它就无法维持。
二、如何理解企业?
1、企业的本质,只在于两点:第一,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第二,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2、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途径有三种:
洞察:这其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
试错:对有些洞察也不完全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是用试错去确定市场获利机会;
偶然性:因为信息有不确定性,很多事情的未来结果取决于无数个体和群体的未来决策,取决于超越个人已知规律的未来变化,这些信息对于现在的你,对于哪怕掌握过往所有信息的你,依然是不确定的。
3、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提到,决定组织文化的是三点:第一是创始人的人格特性;第二是高级管理者们的真实行为;第三是员工的社会化,即日常向员工宣贯,以及通过制度和日常工作等让员工融入组织文化。
常有公司把组织文化价值观的KPI压给人力资源部门或专门团队,却不知道这方面即使做到完美也只是第三影响因素。
创始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影响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是通过招聘、晋升、赏罚、离职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影响的,企业经营时间越长,组织文化价值观越取决于创始人的性格特征和自我进化能力,除了抓住第一个大机遇的运气,企业创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进化能力。
三、产品经理的职责和要求
1、产品经理必备的素质: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同理心,我觉得是两个过程,首先对自我的感受敏感,之后通过自我体验来理解他人。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是基于同理心的推演。逻辑和工具确保归纳和演绎不跑偏。
2、产品决策是异常复杂的命题,不可能仅依据方法论做出决策,总要结合具体情境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但这世界每一天都很不一样。
3、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的“销售”和“协调”工作做得平庸一点,不是严重问题。而对“需求”理解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这才导致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地位上升,受到关注。
4、产品经理只要学会用四个概念分析产品和用户就算及格了:效用、成本、边际、供需定律。
效用,是指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和满足程度,人们默认追求总效用最大化。
关于成本,要明白什么是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关于边际,要明白基本的边际递减、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交易。
供需定律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
5、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对用户)有效用,(企业)有收益,可持续。
6、(产品经理的价值)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7、产品经理的真正关键能力,不是能学习的知识(虽然产品经理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实践中权衡取舍和持续迭代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训练和验证。
四、产品经理的选拔和培养:
1、一个员工在企业的某个岗位上,这个岗位对他的价值不是你付给他的工资,而要减去机会成本才是他真正的利润。
假设你付给他年薪100万元,但是他在外部的机会成本是80万元,那企业当前岗位给他的真正利润是20万元,他就会很稳定地待在企业内。(为方便理解,这里只算了钱,没考虑业务机会、其他个人学习成长和个人综合福利。)又假设你给他年薪100万元,但是他在外部能找到的机会成本是150万元,那么企业当前岗位对他的价值是– 50万元,那这个人能稳定待在企业吗?而流失一个良好产品经理对企业来说代价是很高的,很不划算,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不招聘他,把机会给另一个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空降高阶产品经理,成功率天然就是低的。这是因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既需要纵向深入理解业务,又需要横向跟很多团队深度协作,所以空降高阶人员天然就要付出很高的熟悉成本和磨合成本。产品经理做决策还无法都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必须依赖知识和数据背后的判断和理念,而空降新人不可能与原有团队总是达成共识,这也使得基层产品经理遇到上级换人和技术运营搭档换人时,如同跳槽一样难以适应。于是,空降高阶产品经理的常见结果就是走一批原来的下属产品经理。
高阶产品经理跨公司空降很难成功,如果要提高成功率,要么是去相同领域复制产品(能用上经验等级),要么做新产品(反正什么都是新的,站在相同起跑线上),要么做灾后重建(不用太担心平台匹配度,因为这时候大家都是零起点),要么就是巨大新要素正在改变行业(顺风行船,顺势而为)。
3、按天赋高低分类——ABC分类
A类: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
B类: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C类: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4、产品经理的绩效通常都依赖于产品成功,但产品成功往往主要不是由产品经理自己的能力和决策质量决定的,不同程度上(有时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和环境机遇。
5、产品经理的价值=经验等级×平台匹配度×智慧等级
6、面试一个产品经理,主要问两方面问题:
一是围绕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一般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功能,也可以是其他)进行深入提问。你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你是怎么想到的?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些什么?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发现了什么?什么东西和原来理解的不一样了?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场上的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在迭代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你现在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如果再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二是问一件他不熟悉的事,必须是你熟悉而他不熟悉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去切入、分析和求解的,这其实是为了看他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思维框架。
7、产品经理的潜力是企业的长期价值,面试中主要判断三项:
(1)自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习、合作、雇用、回避),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潜力;
(2)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
(3)高成就动机。(短短的面试过程不能保证对潜力、性格、三观等有准确充分的判断,还需要在入职后的工作中持续判断。)
8、自己行不行,级别越高越不重要,但是,“发现和承认自己不行”的能力,级别越高就越重要。
9、如果产品经理要只学一个东西来获取最大成长,那一定是批判性思维。从应试教育中长大的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如果转变成有较强批判性思维的人,就是最显著的成长。在很多强调素质教育的地区,批判性思维是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中。
10、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而言,“过早做管理”就是个减分项,至少新手在前三年尽量不要做管理,因为这是实践积累的最佳时间窗口。潜力越大的产品经理越是这样,应该多做项目多思考,扎实提高自己的基础积累和专业能力。工作四五年后可慢慢开始带人学管理,也不要一下子管很多人,除非你有管理天赋,或者有得力下属,否则管理十来个人就能占用你的大部分时间。
11、产品经理的职业特点是,产出不是靠人多,主要靠决策质量。所以,无论日常工作量有多少,无论团队大小,一个领导者和几个骨干就主要决定了团队产出能力。产品经理学管理,关键是学选人,能招到两三个高潜人才,主要问题就解决了。
五、时代特征&其他:
1、互联网时代特性之一:
1)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和用户量巨大
a.当用户量一大,产品就会变得或多或少具有平台属性,这时候就要重点权衡、考虑产品生态了,这种情况在以前也是少有的
2)快速迭代、数据和AB测试
a.传统产品要找经验丰富的人去做产品经理,就是因为产品迭代成本高,不能轻易试错,提高新产品预判准确率的边际收益大。而快速迭代本身,已经能降低试错成本,也就已经能降低产品经理的入行门槛了,于是多年的行业经验或商业经验不再是必需的,懂技术也不再是必需的。
b.体验设计价值增大
3)体验设计价值增大
a.体验带来的口碑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传播,很多传统行业都逐渐意识到了体验的重要性,不管是开餐馆,还是开公司招人,声誉和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好的体验带来的口碑,会直接影响别人的选择,追求极致的体验开始变得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所以传统领域现在开始强调“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其本质原因就在这里。而重视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横向组织资源,按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2、首先,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做AB测试。其次,如果每一件事都要做AB测试,很多事就做不了,容易形成依赖或者造成产品经理有目的地去挑选项目。以前听脸书员工说,他们内部会鄙视有的产品经理,这些产品经理只做两种事:一种是能做AB测试的,一种是扎克伯格关心的。最后,数据只能反映过去的一些规律,无法预知不确定性的未来。当一个项目找到方向,开始驶入高速公路的时候,以数据驱动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市场不确定,需要找新方向的时候,还是一味强调数据驱动就不是个好主意了。
3、如果要谈薪酬,一次谈到位更好,不建议在入职后一次一次地争取,这样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很高。但如果遇到的老板是这种人,争取一点才给一点,那这也是很高的交易成本,这种企业的内部效率也高不了,这种情况还是放弃这个工作吧。
4、产品经理选企业,如果按工作规划的短中长期区分:以一两年的短期规划为目标的选增长(使用量、收入、效率任一要素较快增长即可,本质上是选择最激烈的战场);以三五年的中期规划为目标的选行业(本质上是选择自己能创造最大用户价值的领域);以十年以上长期规划为目标则选老板(长期而言,只要企业活下去,机遇和危机都少不了,不会每次都运气好或运气差,老板的能力、性格、价值观就是主要决定因素)。
5、一个东西对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不在于这个人对这个东西有多大的需要、多多的赞美和多高的估值,只在于他愿意为它付出什么代价。如果这个企业家不愿意为用户体验降低任何收入,那说明本质上,用户体验对该企业家是一文不值的。每个企业挂在墙上的价值观都是一样正确的,但愿意为此放弃的东西才能反映真相,极限条件下的艰难选择才能真正反映决策者的价值观。
6、每次找工作前,先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