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超市或者商场等时候,经常听到身边的大人们对孩子讲,“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浪费就是犯罪”等,以此来拒绝孩子提出的想买东西的要求。多么沉重的教育。
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的流动呢?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会处处体验到沉重,比如不相信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干,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已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喜欢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的浪费。
如果父母传递的信息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在赚钱上不思进取,同时又物欲难填,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那是不是要百分百的满足孩子的欲望呢?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的尽量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没意愿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能力满足你,或者,我舍不得花这个钱。父母对孩子诚实的表达,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孩子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对自己的匮乏感没有察觉,就会无意识的把它传递给孩子,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自己小时候没得熬过快乐顺畅,所以现在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也处处拧巴。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是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的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时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的说这么做时为了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需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者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满足,但不必评判欲望,孩子自己会形成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关联。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家千万的父母会给孩子买上千元的童装,因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 只是几元钱的贴纸或摇摇车,父母却不愿意买,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
诚恳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其实是那么纯净而易于满足的。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在将来的婚恋中不会把稳定看作第一要素。物质需要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各方面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会自然的绽放灿烂的一生。
是什么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物质丰盛?不是物质,而是心灵。很多父母亲手杀死了孩子未来的美好而不自知。
请不要在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和获得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要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名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将来孩子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感和匮乏感,给孩子的潜意识植入他配得上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