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艾丽丝·门罗,才弄明白小说和非虚构的最大区别。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

本来怀着膜拜的心情去读一本书,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没错,乍一翻开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就是这种感觉。

准备还书时,我带着失之交臂的惋惜随便翻了翻,没想到看完《科莉》,隐约get到了艾丽丝·门罗的打开方式。

因为资质愚钝,加上对这个译本的严重不适,翻来覆去读了4遍,才豁然开朗。

这篇小说分为3层:

第一层:故事

26岁的大龄剩女科莉,家境富有,却因为从小患有脊髓灰质炎而跛脚。

父亲爱女心切,凡是任何谈论她残疾的佣人,一律解雇。

见到年轻适婚的男人,父亲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有枣没枣打三竿,迫不及待向对方推销自己的女儿。

开篇,比科莉大几岁的已婚男人霍华德,就遭遇了这种准相亲式的尴尬。

但霍华德没掩饰已婚,科莉也毫不介意他已婚,并主动示好。

科莉父亲离世后,两人的地下恋情逐步稳定,隐秘而安全。

意外的是,这种安全感被一个人打破了。

科莉以前的女佣莉莲,在新雇主家巧遇霍华德夫妇。她事后写信给霍华德,向他敲诈勒索,威胁他不给钱就向他妻子揭发这段婚外恋。

科莉向霍华德提议,可以用钱封住科莉的嘴巴,并每月主动把钱交给霍华德,让他寄给莉莲。

科莉做霍华德的情妇做了很久,直到莉莲死去,并嘱托家人把遗体安葬在科莉家附近的墓地。

威胁终于解除了,按说科莉该如释重负。

可是,科莉想来想去,却果断结束了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

第二层:真相

为什么警报解除,科莉反而决定结束自己的小三生活?

她对霍华德说自己很幸运,而且一味隐忍去成全霍华德,说明她付出的是真感情。

而且,以科莉率真的个性,似乎也不会在意名分。

是什么让她逃离?

是对别人显而易见,对科莉来说异常震惊的真相:

莉莲的勒索信是虚构的,科莉每个月支付的封口费,都被霍华德拿去养家了。

不信?回头找找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他是个建筑师,事业刚刚起步。”

科莉说去埃及,霍华德本能脱口而出:“我得工作挣钱。”

西班牙旅行,霍华德的几个孩子。

科莉曾非常欣赏莉莲,觉得她埋头做家务很可惜,分别时还特意多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学东西。

莉莲死后,家乡分明在乡下,但却提出要埋在科莉家附近的墓地,可见她非常留恋科莉。何以见得?

因为科莉跟给莉莲挖坟的人说:有些人一直住在附近或远方的城市,而且似乎对那些地方非常满意,但却不愿意死后待在那里。

莉莲就是这样。

葬礼后的茶点上,科莉邂逅了珍珠项链女士——莉莲去世时的雇主,她一眼识破她对莉莲的虚情假意,略带威胁地问:“她在医院住了多久?”可见,她非常心疼莉莲。

莉莲可能只是疲于谋生,没有遵从科莉的愿望去学习,为此生前无颜再跟科莉联络。

但莉莲生前,科莉却宁可选择轻信霍华德,这个萍水相逢的已婚男人,放弃信任相处多年的莉莲。甚至在莉莲死后,她还在用小人之心揣度,莉莲是不是用她给的不法收入捐赠了教堂的一座塔楼。

爱情是盲目的,尤其是对于科莉这样的“傻富甜”。我们太容易代入科莉的视角来看问题,去美化霍华德。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最阴险的人,往往戴着最善良的面具。

“某个毛骨悚然的专追富家女的猎艳者一定会抓住她。”

“当然,她有钱,对有些男人来说钱永远不会令人厌倦。”

莉莲的死将科莉从盲目的爱情中唤醒:“总有一天早上,你发觉所有的小鸟都飞走了。”

爱情的小鸟飞走了,真相只是一场残酷的骗局。

不过,科莉还是解脱了,因为最后一句:“(一切)本来可能会更糟。”

如果霍华德早早穿帮,破碎和愚蠢的现实对科莉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至少,她自己幡然醒悟,主动退出,还保留了最后一点尊严。

第三层:故事和真相之间的土壤。

故事是一株植物地面以上的部分,而真相是植物的根系。

中间隔着的,是土壤,也是小说的生命之源,或者灵魂。

《科莉》这篇小说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书中两次提到这本书,刚听到莉莲噩耗时,科莉手指正夹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某页。后来,她继续故作镇定地读下去,但只是在读一个一个的单词,心神不定。

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忠诚如莉莲,纯真如科莉,他们都是盖茨比。而霍华德,以及他知情或不知情的妻子,这些利用他人善良的人,都是谋杀凶手。

如果科莉继续若无其事跟霍华德苟且下去,她也将沦为凶手。

好在,她抽身逃离了,守住了自己的内心。

领悟了这篇小说的内涵,回头才发现,乍读起来作者那些类似百无聊赖的文字,其实字字珠玑,每个字在文中都有呼应,没有一个浪费。

正因为文章极强的张力,才造成读第一遍时的茫然。作者收敛了人物的所有情绪,看似不疼不痒,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家分明早就交代过了,是我没对上号而已。

这种严丝合缝的对应,真是一项高难度的本领。字尽其用,这就是艾丽丝·门罗的写作风格。

读完掩卷沉思,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小说。

为什么?

因为故事和真相之间的土壤非常有厚度,人性和命运是深埋的。挖掘起来虽然其乐无穷,但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足够的耐心

而当下流行的非虚构故事,则要浅埋。让人轻易能挖出内核,获取某种成就感。

同样在剖析人性,慨叹命运,小说要深刻,非虚构则要相对浅显。

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是谁非,完全是读者大众一种潮流的选择而已。

所以,不要刻意去区分小说和非虚构故事,相反要去找两者交集的区域——人性和命运,精心打磨和刻画。

至于埋得深刻还是浅显,也不要有太多顾虑,极尽自己所能就好。

PS:

我对这个译本真的很失望,但貌似目前只有这一个译本。

又或许,艾丽丝.门罗的表达方式真的不适合直译为中文?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亲爱的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门罗所写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 第7篇小说《科莉》,故事发生时间,19...
    热爱一生阅读 2,749评论 17 45
  • 近日,关于长春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和武汉生物百白破疫苗造假的新闻始终高居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的位置,全国各地上至政府部门...
    雨如花飞阅读 893评论 8 6
  • 自打月宝上了一年级,我这当妈的也进入备战状态。其实备战的成绩在于一方面,身体才是我和宝爸最在意的。 这不,月宝感冒...
    胭脂LiLy阅读 126评论 0 0
  • “你会爱我多久。”女人问。 “永远”男人说。 什么是永远?已经越来越少人说永远了,我 们能够爱一个人比她的生命更长...
    丽到修成阅读 153评论 0 0
  • 许多人道歉,不是为了说“对不起”,而是为了对方的“没关系”。 01 A同学家贫,B同学不见了钱,一口咬定,就是A同...
    性空山y阅读 506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