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
本来怀着膜拜的心情去读一本书,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没错,乍一翻开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就是这种感觉。
准备还书时,我带着失之交臂的惋惜随便翻了翻,没想到看完《科莉》,隐约get到了艾丽丝·门罗的打开方式。
因为资质愚钝,加上对这个译本的严重不适,翻来覆去读了4遍,才豁然开朗。
这篇小说分为3层:
第一层:故事
26岁的大龄剩女科莉,家境富有,却因为从小患有脊髓灰质炎而跛脚。
父亲爱女心切,凡是任何谈论她残疾的佣人,一律解雇。
见到年轻适婚的男人,父亲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有枣没枣打三竿,迫不及待向对方推销自己的女儿。
开篇,比科莉大几岁的已婚男人霍华德,就遭遇了这种准相亲式的尴尬。
但霍华德没掩饰已婚,科莉也毫不介意他已婚,并主动示好。
科莉父亲离世后,两人的地下恋情逐步稳定,隐秘而安全。
意外的是,这种安全感被一个人打破了。
科莉以前的女佣莉莲,在新雇主家巧遇霍华德夫妇。她事后写信给霍华德,向他敲诈勒索,威胁他不给钱就向他妻子揭发这段婚外恋。
科莉向霍华德提议,可以用钱封住科莉的嘴巴,并每月主动把钱交给霍华德,让他寄给莉莲。
科莉做霍华德的情妇做了很久,直到莉莲死去,并嘱托家人把遗体安葬在科莉家附近的墓地。
威胁终于解除了,按说科莉该如释重负。
可是,科莉想来想去,却果断结束了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
第二层:真相
为什么警报解除,科莉反而决定结束自己的小三生活?
她对霍华德说自己很幸运,而且一味隐忍去成全霍华德,说明她付出的是真感情。
而且,以科莉率真的个性,似乎也不会在意名分。
是什么让她逃离?
是对别人显而易见,对科莉来说异常震惊的真相:
莉莲的勒索信是虚构的,科莉每个月支付的封口费,都被霍华德拿去养家了。
不信?回头找找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他是个建筑师,事业刚刚起步。”
科莉说去埃及,霍华德本能脱口而出:“我得工作挣钱。”
西班牙旅行,霍华德的几个孩子。
科莉曾非常欣赏莉莲,觉得她埋头做家务很可惜,分别时还特意多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学东西。
莉莲死后,家乡分明在乡下,但却提出要埋在科莉家附近的墓地,可见她非常留恋科莉。何以见得?
因为科莉跟给莉莲挖坟的人说:有些人一直住在附近或远方的城市,而且似乎对那些地方非常满意,但却不愿意死后待在那里。
莉莲就是这样。
葬礼后的茶点上,科莉邂逅了珍珠项链女士——莉莲去世时的雇主,她一眼识破她对莉莲的虚情假意,略带威胁地问:“她在医院住了多久?”可见,她非常心疼莉莲。
莉莲可能只是疲于谋生,没有遵从科莉的愿望去学习,为此生前无颜再跟科莉联络。
但莉莲生前,科莉却宁可选择轻信霍华德,这个萍水相逢的已婚男人,放弃信任相处多年的莉莲。甚至在莉莲死后,她还在用小人之心揣度,莉莲是不是用她给的不法收入捐赠了教堂的一座塔楼。
爱情是盲目的,尤其是对于科莉这样的“傻富甜”。我们太容易代入科莉的视角来看问题,去美化霍华德。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最阴险的人,往往戴着最善良的面具。
“某个毛骨悚然的专追富家女的猎艳者一定会抓住她。”
“当然,她有钱,对有些男人来说钱永远不会令人厌倦。”
莉莲的死将科莉从盲目的爱情中唤醒:“总有一天早上,你发觉所有的小鸟都飞走了。”
爱情的小鸟飞走了,真相只是一场残酷的骗局。
不过,科莉还是解脱了,因为最后一句:“(一切)本来可能会更糟。”
如果霍华德早早穿帮,破碎和愚蠢的现实对科莉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至少,她自己幡然醒悟,主动退出,还保留了最后一点尊严。
第三层:故事和真相之间的土壤。
故事是一株植物地面以上的部分,而真相是植物的根系。
中间隔着的,是土壤,也是小说的生命之源,或者灵魂。
《科莉》这篇小说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书中两次提到这本书,刚听到莉莲噩耗时,科莉手指正夹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某页。后来,她继续故作镇定地读下去,但只是在读一个一个的单词,心神不定。
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忠诚如莉莲,纯真如科莉,他们都是盖茨比。而霍华德,以及他知情或不知情的妻子,这些利用他人善良的人,都是谋杀凶手。
如果科莉继续若无其事跟霍华德苟且下去,她也将沦为凶手。
好在,她抽身逃离了,守住了自己的内心。
领悟了这篇小说的内涵,回头才发现,乍读起来作者那些类似百无聊赖的文字,其实字字珠玑,每个字在文中都有呼应,没有一个浪费。
正因为文章极强的张力,才造成读第一遍时的茫然。作者收敛了人物的所有情绪,看似不疼不痒,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家分明早就交代过了,是我没对上号而已。
这种严丝合缝的对应,真是一项高难度的本领。字尽其用,这就是艾丽丝·门罗的写作风格。
读完掩卷沉思,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小说。
为什么?
因为故事和真相之间的土壤非常有厚度,人性和命运是深埋的。挖掘起来虽然其乐无穷,但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足够的耐心。
而当下流行的非虚构故事,则要浅埋。让人轻易能挖出内核,获取某种成就感。
同样在剖析人性,慨叹命运,小说要深刻,非虚构则要相对浅显。
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是谁非,完全是读者大众一种潮流的选择而已。
所以,不要刻意去区分小说和非虚构故事,相反要去找两者交集的区域——人性和命运,精心打磨和刻画。
至于埋得深刻还是浅显,也不要有太多顾虑,极尽自己所能就好。
PS:
我对这个译本真的很失望,但貌似目前只有这一个译本。
又或许,艾丽丝.门罗的表达方式真的不适合直译为中文?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