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跟我大学同学聊天,聊到了她的表妹。
她这个表妹,我在大学时就听她说过。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印象很深。
为什么呢?
她这个妹妹自小各方面并不算拨尖,甚至在一般人的眼中“不怎么样”。但有意思的是,她表妹自己却异常自信,觉得自己貌比明星,智慧过人,对自己的满意都快溢出来了。
我同学说,她都听不下去了,”怎么说得出口啊”。
但有时候,她不得不说,她表妹的这个特质,也挺让人佩服的。
有一次,她和表妹一起到一家咖啡厅吃东西。点单的时候,进来了2个外国人,张嘴就跟店员说英语,店员听不懂,特别着急。
我这个同学想帮,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口语并不算多好,就犹豫了。就在她犹豫的当会儿,她表妹早就一句“Hello!”冲上前帮外国人当翻译了。
然而,尴尬的是,她表妹那超级不标准的发音+错误的语法,人家外国人根本没听懂。换这时,一般人肯定尴尬到爆了吧,不过她表妹不是一般人呀,她借助表情和手势,跟人家比划了好一会,终于帮外国人点好了,全程没有一点不好意思。最后,她还特别热情地来了一句:“Welcome to our China!”
“艾玛,这英语”,我同学说,“我当时都想找条地缝钻进去。”
“但是你知道吗,我表妹,现在已经是希尔顿酒店的中层领导了,英语好到爆,这才两年的时间!”
02
今天《得到》专栏里,古典老师文章的主题是《一口破英语,大胆走天下》,强调的也是“大胆”。
很多中国人都有“英语情结”,把学好英语和提升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挂钩。有人笑称,现代人提升生活质量有三宝:辞职、旅行、学英语。
为什么要学英语呢?许多人会说,是因为要出国读书、环游世界、读外文资料、和老外侃侃而谈。
那这些事情背后,英语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
——沟通。古典在文中说道:
把英语还原到本质,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只是一种用来沟通的工具。既然是沟通,本身就有场景、难度和频次,你期待做的那些事情,很多都不需要成为英语高手才能完成。你完成可以一口“破英语”,先开始用起来。
什么是“破英语”呢,古典认为:只要你基本有高中词汇量、语法基本懂、口音很糟糕、说话断断续续——这样的水平就是破英语。
除了考试、学术交流、商务谈判一些对英语要求很高的情况外,出国旅行、日常交流,哪怕是一口“破英语”,也足够应付,顶多是再加上翻译软件+表情+手势的助攻。
最后,古典还强调他理解的“破”:
“破英语”的“破”,不是破破烂烂的破,而是破局的破,突破的破——破的就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我们总是希望把英语学好了才开始沟通,但是越学越远离开口沟通,越学越自卑,使我们没法达成学习语言的本质——交流。
所以,要想学英语,先开口说吧,不要等到词汇量多少,也不要等到发音多么标准,先用起来再说。
我想,“大胆讲”不仅仅适用于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