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RDD的信息参考:https://www.cnblogs.com/qingyunzong/p/8899715.html
分区
在Spark
程序中,RDD
是由SparkContext
上下文生成的,一个数据源只能生成一个RDD
对象(流处理场景中,指定多个消息源可以生成多个RDD
,存在DStream
中)。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
是Spark
中最基本的数据抽象,它代表一个不可变、可分区、里面的元素可并行计算的集合。
分区(Partition)
,即数据集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RDD
来说,每个分区都会被一个计算任务Task
处理,并决定并行计算的粒度。用户可以在创建RDD
时指定RDD的分区个数
,如果没有指定,那么就会采用默认值。默认值就是程序所分配到的CPU Core的数目
(取决于运行环境)。如果是从HDFS
中创建,默认为文件的数据块数
。
分区划分器
Spark
默认提供两种划分器:哈希
分区划分器(HashPartitioner)和范围
分区划分器(RangePartitioner),且Partitioner
只存在(K, V)类型的RDD
中,对于非(K, V)类型的Partitioner
值为None
。
//从test.txt 构建rdd
JavaRDD<String> rdd = sc.textFile("test.txt");
System.out.println("初始分区划分器:" + rdd.partitioner().toString());
输出:初始分区划分器:Optional.empty
HashPartitioner
是默认分区划分器,他的原理是对于给定的key
,计算其hashCode
,并除于分区的个数取余,如果余数小于0
,则用余数+
分区的个数,最后返回的值就是这个key
所属的分区ID
。但HashPartitioner
易造成分区内数据不均匀(跟key
的分布息息相关)。
RangePartitioner
分区划分器可以解决数据分布不均匀问题,他能保证分区与分区之间是有序的,一个分区中的元素肯定都是比另一个分区内的元素小或者大,但是分区内的元素是不能保证顺序的。简单的说就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数映射到某一个分区内。
groupByKey()
默认采用哈希分区划分器,当然也可以手动指定分区划分器(包括自定义分区划分器)
pairRDD.groupByKey(4); //默认哈希分区划分器,并指定分区数=4
OR
pairRDD.groupByKey(new HashPartitioner(4)); //指定哈希分区划分器,并指定分区数=4
对<K,V>
结构的RDD
,还可以手动使用分区划分器,使用partitionBy(Partitioner partitioner)
函数
JavaPairRDD<String, Iterable<Integer>> groupRDD = pairRDD.groupByKey();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By前初始分区划分器:" + groupRDD.partitioner().toString());
groupRDD.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3)); //手动使用分区划分器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By后初始分区划分器:" + groupRDD.partitioner().toString());
请注意:
如果rdd
当前分区划分器与partitionBy
指定的划分器相同,则不再进行分区划分,因此上述代码输出为
partitionBy前初始分区划分器:Optional[org.apache.spark.HashPartitioner@4]
partitionBy后初始分区划分器:Optional[org.apache.spark.HashPartitioner@4]
为了证明partitionBy
指定HashPartitioner
分区器没有生效,我们改变一下分区数,并打印
JavaPairRDD<String, Iterable<Integer>> groupRDD = pairRDD.groupByKey(2); //指定分区数2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By前分区数:" + groupRDD.getNumPartitions());
groupRDD.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4)); //指定分区数4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By后分区数:" + groupRDD.getNumPartitions());
输出:
partitionBy前分区数:2
partitionBy后分区数:2
指定分区的方法
并行化创建(创建rdd时指定)。指定生成n
个分区的rdd
// 构造数据源
List<Integer> data = Arrays.asList(1, 2, 3, 4, 5);
//并行化创建rdd
JavaRDD<Integer> rdd = sc.parallelize(data,n);
文件中创建(创建rdd时指定)。指定生成n
个分区的rdd
//从test.txt 构建rdd
JavaRDD<String> rdd = sc.textFile("test.txt",n);
shuffle时指定。指定shuffle
后新的rdd
的分区数(n在最后)
JavaPairDStream<String, Integer> wordCounts = pairs.reduceByKey(new Function2<Integer, Integer, Integer>() {
public Integer call(Integer integer, Integer integer2)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integer + integer2;
}
},n);
指定默认配置。请注意:
此方式仅对shuffle
后的rdd
有效。即如果没有在创建rdd
时指定分区数,该配置不会修改初始rdd
的分区数,但是对shuffle
后的新rdd
有效。
补充:
我之前有个疑问就是如果不指定分区,shuffle
前和shuffle
后的分区是不是变化的,经过本地测试,答案是会变化
。
conf.set("spark.default.parallelism","n");
本地模式。貌似也只对并行化创建rdd
有效,本地demo
设置local[*]
,打印从文件中创建的rdd
分区数结果是2
。这种方式不用太在意,本地只是测试用。
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n]); //n 表示具体的分区数
或
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 //*表示使用cpu core 数
脚本模式。没研究
- Spark-shell --conf <key>=<value>
- Spark-submit --conf <key>=<value>
综上
建议直接在操作rdd
的函数中指定分区数,不仅优先级最高,而且保证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