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接触的人和事都不少,而其中有2种场景,是我在所待过的任何公司都存在过的:
场景一:
会议上,A同事需要汇报某个业务的业绩,但是该业绩不太好,于是A同事在汇报的时候,会连同业绩不好的原因一并提到。而在导致业绩不好的情况中,大比例是自身以外的原因导致。比如信息收集太慢,导致项目的整体节奏拖慢了,是因为其他部门给信息太慢;比如客户留存率不够,是因为产品交互和友好度出了问题;比如用户流量太少,主要是费用预算不够或者淡季的问题。
场景二:
会议上,同样的,B同事汇报业务业绩,而这个业绩还不错,于是B同事在汇报的时候,中气十足、笑容满面,在讲了业绩如何好之外,还特别强调了自己和团队做了什么出色的事情,使得项目如此成功。比如因为团队们加班赶出了特别重要的材料;比如自己洞悉了用户的本质需求,完美提出了解决方案;
上面2种场景的行为,我在刚入职场的时候都做过,我是相当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业绩不好,把责任尽量推出去,这是自保。业绩很好,把功劳揽到身上,这是求赏。我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们口中把责任推到别人或者客观情况的时候,糟糕的部分真的跟自己无关,老板会一笑了之的时候;我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们口中把功劳完全照着自己做的每件事来套的时候,好的部分就真的完全是自己带来,老板会投来欣赏目光。
在心理学上,这叫自利性偏差。
意思是我们在判断客观事物的时候,都会尽量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进行。好的都往自己身上靠,不好的都往外踢。这种归因错误很容易就导致偏见,先不说是不是会给老板一个难当大任的形象,仅仅从事情本身,这种自利性偏差,都会让我们无法看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任何的工作上,上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都是致命的。如果恰好老板也没发现这种自利性问题,那么事情就会按照一个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判断来进行调整,那么后面调整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就是距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其实有这样的问题的人,我觉得都没有需要愧疚或者失落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哲学家说,人都是自私的。只是,我们如果要变得更加优秀,就得先判断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在做这样的判断时候,我们也很可能会出现自利性偏差,导致我们认为自己并没有自利性偏差问题,但这个相对容易克服,因为这不需要对任何公开,只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如果发现有这样的问题,那就得改!
如何改?
做到以下2点就可以:
1)先假定任何的老板,都是大智慧集于一身的厉害人物,所有自利性偏差的小伎俩都一定会被发现和稀释,最终徒劳无功,而且有极大的负面效果风险。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句子中的“老板”一词,换成“机会”,从具体的工作场景换到更宏观的环境去考虑。我们要相信任何的机会,都是眷顾真正客观的实力,而不是自欺欺人的自利性偏见。等我们持续按照上述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观察,一段时候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想法其实不是一种假设,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客观道理。
2)以事情的价值为导向,在观察和判断任何事情的时候,把所有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全部剔除,忘掉自己在这个事情里面的角色和关系,把自己当做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一个客观角度判断事情的真相,才能做更正确的决策。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可以完全避免掉自利性偏差的影响,因为在需要判断的那个事情里面,不再有自己的存在。
关于第2点,以事情的价值为导向,要做到并不容易。具体可以有什么方法实现,我会在后面的文章讲到。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