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买菜时,看到有个大叔在卖竹篮子、米筛等手工竹制品。竹篾青青,很新鲜的青,是新竹刚做的。无论篮子还是米筛,手艺精湛,看起来很养眼,是精品。
卖篮子的大叔,红光满面、笑容洋溢、身体健壮,看起来就是勤劳憨厚的人!
我停下了脚步。有几个年轻人,也有几个老年人也像我一样被这些精巧的篮子和筛子吸引住了。
有人问:“大叔,怎么卖?”
大叔说:“篮子120元一个,米筛240元 一个,另外一种120元一个!”
一个老人啧啧称赞:“这个价格一点都不贵,你篮子内面多光滑多细嫩!”
大叔满面春风,说:“是呀!这个篮子一般拜佛的人买去装东西。拜佛的人恭恭敬敬,非常虔诚,都是自身打扮得端庄得体,用的篮子也追求漂亮些。一般的老人,需要买的,喜欢我这个篮子精细美观又牢固,都不讲价。我的这个篮子,买一个可以用一辈子了!”
我再看了看,竹篮和米筛的竹条都像铜丝一样细,要做这个篮子,肯定费心劳神。
我问大叔:“叔叔,一个多少时间能做好?”
大叔说:“篮子要一天,米筛要两天!”
这么费时又要手艺的活儿,大叔的卖价确实很便宜。
我又好奇的问:“大叔,你除了做这些,还会做什么?”
大叔骄傲地说:“上次环卫所的一个职工叫我帮他做了一对的面箩,真是漂亮。他情真意切让我做,但这东西很难做很费时,现在好多老风俗习惯都在渐渐冷落丢失了。我怕辛辛苦苦做出,他又食言不要。我也很直爽,让他付了定金一千元再做。另外五百元,做好拿货时再付。一对做了半个月才完成。那人拿时像是捡到了宝,喜欢得很。后来有人看到,又叫我做了一对。他们都当装饰品,都当宝贝保存着!可惜他拿走了,看不到了!”
大叔说:“我做的面箩,里面还编有大写喜字呢?”
我看到大叔卖的篮子里有黑色篾条简单图案,我又想到了以前看过一个CCTV4中华医药节目中,有个老人喜欢吃黑米饭、黑面包 、黑鸡爪、美名其曰为熊掌的黑猪蹄等等都是用南叶烛汁浸泡而变黑的。我问大叔:“叔叔,你编字的黑竹条是不是用做黑米饭的南烛叶做的!”
“对,对,对!我们先把篾条劈开,劈成细条。每一条又要用刀子一遍又一遍地刮,直到光滑像油漆过一样!刮好的细条放到南烛叶中煮会变黑,但还不是很黑,没有黑透!再到田里挖个坑,放入一些捣碎的南烛叶,把煮过的篾条放到坑里填入泥浆,直到篾条完全变黑,黑到骨子里取出晾晒。一般夏天渗透得快些,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寒冬腊月就要更多的时间,也许要半个多月!”大叔把做黑篾的工序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
“大叔,以后有好东西,要拍照留念!太可惜了,我真想看看!”我有点遗憾不能一饱眼福。
“你想看的话,我家里有样相当精美的古董呢!”大叔笑呵呵地说,这让我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我知道大叔上午的时间肯定要在街上卖,我向大叔了解了他在家的时间。大叔说,一般下午和晚上都在家里做活呢!只是下午,他要午睡,要两点多才会起!他告诉了我地址门牌号,又留给我电话!
下午,我睡醒后泡了杯绿茶喝就出发去大叔家。虽然已过了秋分,但这两天的太阳像正夏一样热烈。幸好,一路的绿荫大道,太阳也照不到我。当我按大叔给我的地址找到他家时,敲着门,无人响应。于是打电话给大叔,他说真不巧,他在村委会要去田里量地征地呢!
从大叔家出来,我走南门村过。经过大樟树下时,有几个老太太坐在门前的水泥长凳上闲聊。我问道:“阿姨,这附近有人会做篾吗?”
真是无巧不成书,有个瘦瘦的阿姨说:“我家当家的就是做篾师傅呢!做篾辛苦得很,不过很多年不做了,身体不好就停了!我家就在这隔壁!”
“阿姨,你们家还留下什么篾做的没?”
“没有,现在风俗都不时兴老一套。很多东西都没有好好保管!”一个阿姨说。
“我老家南峰还有一担的吊箩呢!”一个阿姨说。
“阿姨,吊箩和面箩做什么用?”
我一问,阿姨们七嘴八舌纷纷告诉我。这两样东西在以前结婚时都是英雄用武之地!结婚时要担吊箩,一个吊箩一般两个盒子天衣无缝地合在一起。一担就四层。一层装26个蛋,一层装猪肉,一层装猪肚和猪腰,一层装墨鱼。挑到女方家,女方大方的留下一半,小气的就留少一点让女婿家人挑回去。面箩就装做给新娘的新鞋子和新衣服!盖新房子后入新居时,娘家人用面箩装上甜糕送去,祝福新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升呢!
下午虽然没有见着大叔,却也遇到几个阿姨,收获不少。
晚饭后,我打电话告诉老爸老妈说我今天想写关于篾的手工艺。老妈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每年都要请做篾师傅来家里做新箩筐新畚基等添做新的,旧的要缝缝补补。一般人家都要请来做三四天。一般人家都只做家用生产用非做不可的东西。特别精致的要花很多功夫的,只有很富裕的人家才做。像吊箩这种东西,用的机会少都借着用。
老妈补充说老人百年后,做为外甥和外孙女就要挑起吊箩去祭拜。一层豆腐,一层馒头,一层肉,一层笋干。山歌里唱“外甥是亲不是亲,担起吊箩来探亲!”当外甥和外孙女们挑起吊箩时意味着看不到亲爱的外公或外婆了!
老妈说结婚时女婿挑起吊箩去丈母娘家。吊箩里要装一双坐轿肉。娘家人接了肉之后腌制起来,等女儿生孩子时要送肉回去!老妈叮嘱我这个道听途说没经历过不清楚是不是这么回事,别写到文章里面去。说这种风俗习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写。
老妈告诉我做篾师傅的手艺好就看起来舒服顺眼,用起来也舒服又耐用。手艺不好的话,看起来笨拙用起来也笨拙。老妈说破篾需要师傅千锤百炼地练习才会,她不会破蔑,只能用塑料扁绳编篮子。老妈编织的篮子家用已经足足有余了,她的兴趣在于编织篮子送亲朋好友。老妈急着挂电话做手中的活呢!
挂了老妈的电话,我打电话给大叔,他说他在家等我。
大叔家是独门独院的新洋房。大叔家一楼有个工作房,厨房、餐厅、客厅。在客厅里就能看到敞开门的工作房地上有几根青竹,有篾条,有做一半的米筛。还有做米筛用时的模具米筛扣,大叔说只有用米筛扣编织才能每一条篾丝的间隔均匀,看起来美观!
大叔说他1966年,十五岁时就去学做篾。做篾的师傅手艺在县里是领头羊,堪称一流。当时县里有个篾社,四五十个做篾师傅,他就是师傅中的师傅。但师傅不想在那里挣工分,自己搞副业,独立去乡间给人家做。大叔说学艺的第一天师傅对他说,做篾的手艺真要做好很难很难,做篾的手艺精益求精的话,学无止境,一辈子都学不完呢!
跟着师傅学徒做篾,最初师傅给两毛钱一天,两年后三毛钱一天,学了四五年,直到能独立完成。师傅就给全工资一元二角,但必须帮师傅带个新徒弟。学徒时白天只能做缝缝补补的活。大叔下决心学好手艺,吃过晚饭歇工时间就自己破篾,请师傅教。在师傅做时要善于观察,明察秋毫师傅的手法,师傅的步骤,做个有心人,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师傅勤学苦练,因此师傅也有一手人人称道的手艺!
大叔家走进一个大姐,原来大叔叫来大姐就是因为这个大姐当初看到师傅做的面箩漂亮拍有照片,特意请大姐拿来圆了我想饱饱眼福的梦想呢!
大叔又到楼上取了他说的宝贝。大叔说这宝贝是她妈妈出嫁时,外婆家送的针线盒。她妈妈在世的话一百多岁了。这针线盒的年龄也有八、九十岁了!外婆家是盖竹山村人,跟我老妈同一个村的。大叔的外婆家拥有五万不动产,是非常富裕的地主人家。他爷爷家也是一样,门当户对。
我一看,很精致,年代久远却还是毫无破损。大叔说这个针线小米箩中,有很多字。平常大家写字从上到下写,编织字需要从下往上编。编织字时有很多转弯,一开始要从角里打出去。一个字要先精量细算好尺寸,心里完全打算好,胸有成竹时再开始编织,编织出来的字才在理想位置,不偏不倚,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需要精打细算呢!
大叔翻过小米箩给我看,他说其它一切地方,他都只要拼时间,慢工出细活,也能做得一模一样,难就难在这个底精巧绝伦,有四五层,他也琢磨不透怎么做做。他还跟我说了一些技巧,我也听不懂。
我跟大叔说这个小米箩美观别致,手艺高超,绝无仅有,是无价之宝,要好好保管代代相传。建议大叔做些好东西自己收藏着,建议大叔把平常家用的东西做小成为家里展柜的摆设品和小孩子的小玩具。
告别大叔出来,我心里想,开发旅游,这些深藏在民间的做篾手艺人,能做出这么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另人流连忘返地风景吗?唉!如何让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呢!庆元的竹制家具竹制工艺品已经做得红红火火扬名天下了,假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和制作也齐头并进,那多好啊!规划要开发打造的五A极竹海公园景区里也应该少不了这些竹制艺术品吧!
我是简书原创作者柚稚妈妈,假如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将文章左下角的心点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