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互相诉苦自家的孩子:
要中考了,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
读高二了,成绩太差,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
三十了,还不找对象,还不生孩子,
四十了,好好的公务员不做非得辞职去创业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听了太久,自然而然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工作和生活。
用一句直白的话解读就是:该读书的时候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该成家的时候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工作就好好的工作,别瞎折腾。尽管有时候我们会不完全认同,但是也在这个轨道上随着大众前行。
尤其是人到中年,不管家庭还是事业,已经趋于稳定,尽管有时候心里还会有一些不甘,但是似乎不愿意再去折腾什么。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却打破了我们的这个认识,他就是被称为
“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
17岁,高中辍学,各种打工
18岁,只身飞往美国;被书店吸引,开始上门推销,同时数份兼职。
0岁,在开书店的朋友处借一小块地方小店生意,同时,做移动书店。
35岁,他开了第一家正式的二手书店——COW BOOKS。书的数量不多,但每一本他都读过,也因此这家书店成为日本最有个性、最受欢迎的书店之一;
41岁,受邀担任日本《生活手帖》的总编辑,他把一本即将被市场淘汰的杂志,做成发行百万册的现象级刊物;
50岁,从不做饭的他,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创建了以料理为主题的网站——“生活的基本”。
松浦弥太郎人生经历异常精彩,身份不断转换的同时,还出版了若干畅销书,《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 、《做王子,也做乞丐:松浦弥太郎的理想生活》、《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100个基本》 、《100个工作基本》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自在的旅行》、“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等作品。
在最新出版的《超越期待》一书中,松浦弥太郎以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为出发点,认为自己是一个“商人”,商业的基本是“超越期待”,这本书就在和我们传递一个思考:如何才能超越期待。
1. 做生意的源头要从识别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商业就是对金钱和精力的争夺。
人们愿意在那些能够解决自己正在直面的烦恼、消除自己当下的不安、忘记自己的不愉快、解决自己的困惑的事物上花费时间和金钱。
这是松浦弥太郎在《超越期待》一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松浦弥太郎就任《生活手帖》总编之后,把首要任务定为提高杂志的销量。
松浦弥太郎发现该杂志过分执着于给读者提供好的、正确的、符合《生活手帖》风格的内容,却忽略了捕捉时代的新趋势,这导致《生活手帖》的销量低迷。
因此需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手帖》,同时思考如何使其更具商业价值。
虽然改造过程中不断出现超乎想象的困难,最终,《生活手帖》的销量增长了几倍。
任何一个消费个体,往往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纠结,所以我们研究市场营销、研究管理学,往往会特别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其中,艺术性更多的要对应了消费者个体感性的层面。
2.人际交往中,与其追求被欣赏、被赞美,不如去想如何感动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
我们评论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先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如果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舒服,我们会倾向于主动的保持良好的交往互动。
但是一旦我们打上了不喜欢的标签,往往会采取,比较消极的交往,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主动上前,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一个微笑,也不愿意表达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去交往一些人。
然而,在职场上,我们几乎不能够如此率性而为。
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往往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在工作场景中,不要想和所有的人都成为朋友,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社交不是我们的目的,
任何一份工作的首要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作目标。
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不要幻想着让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你,尤其是在多方合作的项目中,人员构成非常多元化,要紧紧围绕各方利益合作。
要克制在项目中不要发生感情,工作感情和生活情感要分开。
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不要用简单的喜欢与否,这样的一个标准来决定你工作中的合作行为。
面对不喜欢的人,越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反思一下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自己有这种感觉,然后做个深呼吸,走向前,发自内心的微笑,你会发现主动出击,会让自己把这种不喜欢的感觉淡化再淡化。
3.工作中,与其计较回报,不如去想如何超越客户和领导的期待,提升自己的价值
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
熬了一个星期做的方案不但没有通过,还被上司骂的狗血喷头;
旁边的同事毫不费劲又拿了大单
和甲方沟通总是不畅,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孩子不好好上学,家长又被老师叫学校,
和孩子总是说不到一处,却又怎么看也不顺眼,
老婆抱怨自己赚钱太少还不顾家
妈追着问到底还能不能回去看看
每一天的工作、生活都是一地鸡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选择。那么,有没有让自己静下来分析一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抽象出来最本质的“关系”一词,工作中,与领导与团队的关系是什么,在家庭中,在不同的社会角色里,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需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理清在你的位置上,需要给对方解决什么问题?你做的事情能不能给对方带来利益?你能不能解决?双方之间的价值观是否同频?
不管是什么身份,试着用“利他”的视角出发,不要执着于向对方推销自己的方案,同时考虑可行性,不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与对方持相辅相成的理念,最终达成一致的合作。
当你不再总是感慨为什么那么倒霉,而是开始剖析能够给对方做什么、带来什么利益、达成什么价值观时,你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做事先做人”,坚持“长期主义价值观”,让对方成为自己的粉丝,而不仅仅是基于交易的客户关系,那么你的这单生意就会源源不断的带来复利。
那到底如何做到超越期待?
松浦弥太郎告诉我们,用“经营者意识”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商业头脑”经营自己的人生。